任期内两大主线目标
随着成飞在2021年来到国信证券,其主要工作目标为两项内容,一是提振国信证券的资管业务业绩,二是成立国信证券资管子公司。从结果来看,他为国信证券的资管业务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能。
2021年末,成飞在接受券商中国记者专访时曾表示,相比国信证券的其他业务板块,资管业务在国信证券的收入占比最低,同时收入结构也不太均衡,行业排名暂时靠后。彼时他计划,一是要提高资管在国信的收入占比;二是要围绕投研、市场、产品三个方向开展业务,建立十二大策略。
根据国信证券年报,2021年资管业务收入在公司营收中占比仅2.27%,而据4月18日国信证券发的2024年年报,该板块的收入贡献占比已达到4.23%。据悉,资管业务去年实现收入8.52亿元,同比大增60.55%,其增速与自营收入增幅接近。
行业排名方面,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期间国信证券资管业务手续费净收入在43家上市券商中依次排名第22名、21名、18名。而在2024年上半年国信证券该指标在业内提升至第13名。
成飞曾在2024年11月参加由证券时报主办的“2024中国证券业资产管理高峰论坛”介绍国信资管的实践经验,称主要对三方面进行深思熟虑。第一,不是每个产品线都做,比如去年为止没有做量化产品,因为还未建设这方面能力。第二,聚焦来自证券公司内部、商业银行私行、三方互联网渠道的高净值客户,其它客户不是不做,只是尚未重点发力。第三,在产品上做出国信特色,比如坚持做中长期限的产品,他解释,短期限产品不匹配当前国信资管为客户挣钱的方向,也不在国信资管目前的优势范围。
在他看来,对国信资管而言,目标不是收益最好、不是规模最大,而是让客户满意。“客户满意就是最好的投资,这是我们一直践行的理念。”
成飞在国信证券任职期间,还推动了国信证券资管子公司的设立。回顾过程,历时接近3年时间。早在2022年4月,国信证券董事会审议通过有关设立资管子公司的议案。当年9月,国信证券向证监会递交申请设立资管子公司的申请,开始走监管审核流程,半年后获得正式受理,2023年11月证监会下发核准批文。2024年4月国信资管完成办理工商登记手续并领取营业执照。9个月后,国信资管在2025年1月获得经营证券业务许可证。
就在成飞离职前,国信资管于3月21日正式开业。当天公司同步上线官网,介绍称国信资管打造十二大产品策略体系,产品策略涵盖固定收益、权益投资、FOF、衍生品类四大板块,推进特色化、差异化产品布局。
能否带领东方红走出低谷?
当前,市场更为关注的是成飞的下一站——东方红资产管理。此前在4月3日,东方红资产管理原总经理张锋因个人原因离任,由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斌代任公司总经理职务。
东方红资产管理前身是东方证券资产管理业务总部,2005年首批开展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发行东方红1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东方红”品牌由此诞生。2010年,东方红资产管理成为国内首家券商系资产管理公司;2013年成为业内首家获得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资格的非基金管理类公司。
一直以来,东方红资产管理都有鲜明的“价值投资”与长期投资标签,也是业内第一家发行长期封闭运作权益类基金的管理人。从这里,曾经走出了数十位公募领域元老级的“顶流”基金经理。
不过,近几年,东方红资产管理遭遇了品牌创立20年来的低谷期。东方证券2024年年度报告显示,2024年度,东方红资产管理实现营业收入14.35亿元,净利润3.33亿元。截至2024年末,东方红资产管理受托资产管理规模合计2165.68亿元,管理产品合计257只。其中公募基金管理规模1661.69亿元,管理产品合计111只。
值得一提的是,东方红资产管理的公募基金管理规模已经连续三年缩水。Wind数据显示,2021年底,东方红资产管理的公募产品AUM(资产管理规模)达到了历史最高的2697.23亿元,在所有公募机构中排名第24位。而到了2024年末,最新AUM已较三年前缩水千亿元,排名也降至第41位。
除了规模缩水之外,该公司近年来投研团队频繁“换血”。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东方红资产管理离职的基金经理多达13人,且其中超六成是2014年至2016年就开始管理产品的资深投资老将。
例如,2021年,固收老将饶刚离职,加盟睿远基金;2022年,价值派基金经理刚登峰、权益基金经理钱思佳于2022年离职加盟泉果基金,2023年擅长消费投资的孙伟也离职加入泉果;2020年,林鹏离职创办私募和谐汇一,2022年权益基金经理韩冬也离职加入。此外,近两年离职的基金经理还包括固收领域的陈觉平,权益基金经理王延飞、李响等等。
当前,公募基金行业正处于系统性费率改革的浪潮中。如何应对降费的挑战,带领东方红走出低谷,探索新的增长路径,也是摆在未来的成飞面前的重大挑战。
责编:罗晓霞
排版:刘珺宇
校对:吕久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