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财富网(www.chinacaifu.cn)2024-7-29 13:28:46讯:
市场化改革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专栏按:今年3到6月期间,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与发展研究院和东北财经大学国民经济工程实验室工作论文中,形成了《从供给侧测算经济增长目标及其对改革的要求》和《从需求侧测算经济增长目标及其对改革的要求》各2万余字的上下两部分研究报告,分篇陆续摘要发出。今天发出之十二。
周天勇
居民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使螺旋循环收缩的居民收入流动到居民消费支出的流量得到扩张。但是,需要明确的是,配套的改革是通过压缩政府本身行政运转消费用,以增加对居民消费的转移支付,同时还要改革一系列繁多的限制居民消费的行政管制体制,保护私营企业产权,改善其投资建设创业的营商环境,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一、最为关键的是提高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从投资需求方面看,由于居民消费需求占总需求比率低,在出口需求占总需求比率降低时,投资需求的结构中,主要依靠国有企业、房地产和政府公共基础设施三项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从投资流量循环到生产流量看,GDP产出的主要是装备能源原材料、房屋楼宇及公共建筑和道路港口枢纽等产品,根据东财实验室对国民经济循环的长期观察,居民收入水平降低使得消费品需求不足,与房地产业较长时期的高利润比较优势叠加,对制造业发生了挤出。
但是,从供给与三大需求的流转看,房地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供给已经饱和甚至过剩,而居民消费品则还有很大的需求,但因居民收入水平过低,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不足,发生了结构性的过剩;同时,消费品和出口品制造是国内外市场竞争性强的产业,主要由民营企业投资,但因制造业生产能力过剩,无法投入甚至发生了现有民营企业资产的向外转移和国内投资的收缩。
因此,需求侧体制改革和扩大开放的目标是,到2035年时与2023年相比,将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例从30%逐步提高到55%。政府本身消费支出从20%左右逐步降到10%;财政向居民教育医疗住房转移支付,从目前的8%左右提高到20%。将财政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养老补贴、住房保障和生育等其他民生支出占GDP比例,分别从2022年的3.27%、1.87%、2.00%、0.57%和0.42%,提高到2035年的6%、5%、2%、4%和3%。
二、以居民消费和民生为重点的需求侧体制改革
在教育民生财政支出改革方面,2035年达到把6%目标继续作为政府工作的数字性指标,进行年度分解。逐年加大财政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支出的占比,推动教育财政投入标准体系及动态更新机制建设。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教育办学条件、生均成本、财政拨款、转移支付、奖励补助标准,并采取对标准的周期性调整办法。依据标准形成针对不同层级和类型教育差别化的财政拨款公式和额度,依法纳入各级政府预算和党政“一把手”的考核,让财政性教育经费目标有可操作化的制度体系保障。
在医疗卫生财政支出改革方面,2035年将财政公共医疗支出占GDP比例提高到5%。从结构上看,首先,政府应继续加大对预防性卫生服务的财政投入力度,提高个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关键,在于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效率;而充分发挥政府预防性支出的健康效应尤为关键。其次,可适当提高医疗报销比例来降低个人医疗负担,促进社会总消费,但要注意可能带来的对个人健康投资的负向激励,及由此导致的卫生总费用占比和医保基金财政依赖程度上升等问题。最后,单纯提高医疗保险税率会挤出个人健康投资,进而对居民健康和福利产生不利影响。
地方财政支出中,应当加大居民住房保障支出,2035年时,其支出全国加总占GDP比例应当提高到4%的水平。解决现有城镇常住流动人口的居住需要,还有适应未来10年加速农村人口城市化居住需要,包括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大中专学生的居住,应当加大保障房地建设规模力度。①公共保障住房的房源主要来源为三个方面,即政府直接建房、政府补贴开发商建房和市场“过滤”出的旧房。②公共住房的租金水平,地方政府通过立法来加以限制,确保公共住房的租金在合理的范围内浮动,不对居民的生活带来太大压力。③鼓励公共住房的承租用户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之后购买自己所居住的房屋,随着进城居民收入的逐步提高,将以公共住房建设为主的政策转变为以盘活存量住宅增加住房供应为主的补充政策。
居民消费体制改革方面,改革人口迁移体制,将低消费水平农村人口逐步向高消费水平的城市和省区转移;取消繁多的居民消费支出的限购、限价、限售、限行和限停等规定;对准公共自然垄断供水电气暖、教育、医疗药品、房租和物业等行业价格及收费,进行全市社会或者小区居民听证、舆论监督和反垄断等约束,避免高价格和乱收费挤出居民消费。
三、降低国有投资和提升民间投资比重体制改革
国有经济(国有非金融企业加政府公共和基础设施)投资占总投资比例从56%降到25%,而非国有经济投资从44%提高到75%。对外经济循环方面,将出口占GDP比例逐步从18%提升到25%的水平。改革“分配-支出-生产”循环的结果目标是,未来10年,将制造业生产增加值占GDP比例从目前的27%平均水平再提高到33%左右。
国内投资方面的体制改革是,由于国有企业和政府投资主要领域是生产的上游产品、准公共服务类产品和公共建筑类产品,需要收缩其投资规模;非国有制造企业,则主要提供竞争性的国内消费品、出口消费和装备制成品,重点鼓励和扩大民营经济投资规模。因而,需要推进保护民营及港澳台外资等企业产权保护、清理各种法律法规评批报备、优化营商环境、直接间接融资向非国企倾斜、土地要素平等供给、降低制造业土地能源运输成本、进一步降税清费等体制改革,为重振制造业创造放松、放开、放活和开放的发展条件。
参考文献
胡耀宗、蒋帆:《以教育财政体制机制改革保障教育强国建设》,《教育学术月刊》2023年第12期。
王树森、杨澄宇:《卫生支出结构、个人健康投资与居民福利》,《经济研究》2023年第6期。
韩雅丽:《城市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保障问题研究》,《时代金融》2014年第27期。
(本文作者介绍:东北财经大学国民经济工程实验室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