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文章正文

五大违法违规乱象被严打,A股罚单同比增长超6成

加入日期:2024-3-22 21:03:15

  中华财富网(www.chinacaifu.cn)2024-3-22 21:03:15讯:

  记者 崔文静 北京报道 “长牙带刺”严监管,无疑成为证监会当前工作重点。新任证监会主席吴清上台以后,从严打击上市公司违法违规乱象的力度再度加强。

  数据显示,截至3月21日,2024年以来已有近60家A股上市公司被行政处罚,较去年同期增长超六成,且多家处罚金额超千万。典型的如思创医惠) href=/300078/>思创医惠(300078),其利用虚增利润后的财务数据发行可转债,被合计罚款9970万元。

  另有至少14家上市公司被证监会立案调查,所涉原因以涉嫌信息披露违规为主。根据过往案例,因涉嫌信息披露而被调查者中,查实后多数涉及财务造假,部分涉及欺诈发行,如若欺诈发行发生于IPO阶段,往往还会涉及大额投资者赔付。

  处罚力度加强之下,重点查处方向有何变化?

  记者综合调研与采访发现:一方面,于上市公司而言,财务造假、信披违规、绕道减持、“伪市值管理”、内幕交易等成为重点监管方向,分红与回购也成为关注焦点;

  另一方面,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中介机构等第三方配合造假等,将受到更为严厉的监管。

  与此同时,证监会正在制定相关法规,以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监管,包括推动出台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制定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工作方案、推动出台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司法解释等。

  近60家上市公司收罚单

  上市公司行政处罚,逐渐告别“罚酒三杯”“破财免灾”“一罚了事”。

  2023年下半年以来,“长牙带刺”严监管,严惩资本市场乱象的力度加强。新任证监会主席吴清更是在公开“首秀”中强调严监严管,对造假欺诈、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严厉打击。

  从监管开年以来所开的罚单来看,无论是罚单数量还是处罚力度,均有所增大。

  根据数据,1月1日-3月21日的短短81天时间内,至少14家上市公司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包括中泰化学) href=/002092/>中泰化学(002092)、青海春天) href=/600381/>青海春天(600381)、卓朗科技(600225)、ST奥康(603001)、华是科技(301218)、超华科技) href=/002288/>超华科技(002288)、酷特智能) href=/300840/>酷特智能(300840)、上海易连) href=/600836/>上海易连(600836)、杭州园林) href=/300649/>杭州园林(300649)、正平股份) href=/603843/>正平股份(603843)、ST天成(600112)、庚星股份(600753)、新通联) href=/603022/>新通联(603022)、新亚制程) href=/002388/>新亚制程(002388)。从立案调查原因来看,涉嫌信息披露违规是大头,多达9家,占比64.29%。

  如果从被证监会及各地证监局、三大交易所点名的上市公司来看,相关公司更是多达528家,其中近60家收下行政处罚罚单,相较于去年同期的34家增加超六成。

  这些罚单中,罚款金额在千万以上的并不鲜见。

  处罚力度最大的是思创医惠。2021年,思创医惠公开发行8.17亿元可转债,《募集说明书》涉及2017年-2020年财务数据,其中,2019年、2020年合计虚增利润1.17亿元,分别占当年利润总额的20.03%和67%。

  由于依托虚假财务数据发行大额可转债,思创医惠被罚款8750万元,其时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被罚750万元并被市场禁入10年,另外3位相关负责人也被处罚,思创医惠公司及主要责任人合计被罚9970万元。

  处罚金额仅次于思创医惠的是红相股份,这家2015年登陆创业板的公司2017即开始财务造假,2017年-2022年累计虚增利润3.92亿元。财务造假的同时,红相股份利用造假数据募资,2019年非公开发行股票、2020年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2020年申请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未成功发行),因而被判为欺诈发行。

  财务造假叠加欺诈发行,红相股份及其主要相关负责人被合计罚款6556万元;其中,公司被罚2513万元,起到指使、策划作用的“首恶”——公司实控人、时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被罚2288万元,同时被终身市场禁入。

  值得注意的是,严惩“首恶”,对其处以高额罚款的同时采取市场禁入措施,是当前监管处罚的一大新特点。年内因2016年-2021年连续财务造假而被罚款2545万元的上实发展) href=/600748/>上实发展(600748),其主要责任人同样被市场禁入10年。

  与过往不同的是,欺诈发行不只针对上市公司,IPO企业如若在招股说明书中财务造假,即使上市失败同样可以被判为欺诈发行。不过,由于此类欺诈发行未给投资者造成实际损害,处罚力度较同等造假情况下的上市公司偏小。典型例子是思尔芯,这家被抽中现场检查后撤材料的企业,上市未成反因欺诈发行被罚1650万元。

  “无论上市公司还是IPO企业,财务造假都将被重点关注并严厉处罚。如若涉及募资很可能被定为欺诈发行,面临更大力度的惩处。”受访人士表示。

  实际上,除了更大力度的行政处罚外,等待严重违法者的,还有更为严厉的民事乃至刑事处罚。

  记者从监管处了解到,其正在加强与公安机关的配合力度,坚决“亮剑”,对恶性违法行为予以行政、刑事、民事全方位立体化打击,让“说假话”“做假账”“藏真话”的违法者“人财两空”。

  五大严查重点

  纵观数月来罚单与监管发声,尤其是证监会日前发布的《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一些上市公司监管新动向日渐明晰。

  首先,财务造假首当其冲,是各方最为关注之处。

  记者了解到,一些企业利用会计处理方式轻度做大当期营收、净利润,由于过去此类监管相对宽松,不少审计师对此视而不见乃至帮助企业操作。如今,这一现象将受到监管重点关注,企业如果继续为了美化报表而心存侥幸,很可能得不偿失。

  其次,绕道减持成为重要关注点。

  《意见》规定:进一步明确大股东、董事、高管在离婚、解散分立、解除一致行动关系等情形下的减持规则,防范利用“身份”绕道;进一步明确司法强制执行、股票质押平仓、赠与等方式减持规则,防范利用“交易”绕道;禁止大股东、董事、高管参与以本公司股票为标的物的衍生品交易,禁止限售股转融通出借、限售股股东融券卖出,防范利用“工具”绕道。

  再者,“伪市值管理”将被严厉打击。

  证监会将“零容忍”从严打击借市值管理之名,实施选择性或虚假信息披露、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等违法行为的“伪市值管理”。

  与此同时,分红不达标可能被ST。

  证监会将对多年未分红或股利支付率偏低的上市公司,通过强制信息披露、限制控股股东减持、实施其他风险警示(ST)等方式加强监管约束。

  此外,股份回购约束力加强。

  《意见》要求,主要指数成份股公司明确股价短期大幅下跌等情形下的回购增持等应对安排;未增持或回购的破净公司在定期报告中说明改善公司投资价值的相关举措。

  除加大针对上市公司的严监管外,证监会也将严肃惩处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第三方配合造假行为,目前正在推动出台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以制定更为明晰、力度更大的相关惩处规则。

  针对投行、审计评估机构等中介机构的处罚力度也将加大。证监会将对串通舞弊等违法案件从重处罚;对重大违法违规的中介机构,坚决执行暂停或禁止从事证券服务业务、吊销执业许可、从业人员禁入等制度。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