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文章正文

11部门联手为“美食+”划重点!地方特色食品如何嵌入消费新场景?

加入日期:2023-3-30 9:40:56

  中华财富网(www.chinacaifu.cn)2023-3-30 9:40:56讯:

  “第一反应是高兴。”北京一家特色食品企业负责人田军说,“我们可以借此机会开拓新的销售渠道,并进一步让我们的品牌文化‘走出去’。”

  田军口中的“机会”,也将助推更多企业走上“新路子”。3月29日,工信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培育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提出,将支持企业巩固与商超等传统渠道的合作,引导地方特色食品产业与康养、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并将地方特色食品消费元素嵌入夜间经济等消费场景和载体,以推广新业态新模式。

  需要指出的是,着眼于两类食品的《意见》惠及的可能不止于食品行业。专家认为,《意见》实际上是“美食+”策略,如此可为食品行业打开新的局面,进入更大的消费场景和载体,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消费的有力抓手。

  推广新业态新模式

  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是我国食品工业重要发展载体和关键增长引擎。因而,《意见》中提出明确目标,到2025年,“百亿龙头、千亿集群、万亿产业”的地方特色食品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并培育5个以上年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传统优势食品产区、25个以上年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打造一批全国知名地方特色食品产品品牌和地方特色小吃工业化典型案例。

  “重点培育传统优势食品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升级,提高传统食品、地方特色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也可以满足消费者对健康、品质、文化、情感等方面的需求,推动两类食品产业的发展。”江苏省徐州市经开区招商局局长史周华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为实现前述目标,《意见》中指出,将从三个方面推广新业态新模式。首先,支持企业巩固与商超、便利店、社区生鲜等传统渠道的合作,加强与大型电商平台产销对接,实现线上线下多元业态深度融合,同时通过消费需求数据预测,解析不同地区消费偏好以及未来消费流行趋势。其次,挖掘地方特色食品的健康养生、休闲观光、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等功能,引导地方特色食品产业与康养、旅游、科普、娱乐等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共享农庄、农耕体验、乡村民宿等业态和模式。最后,打造集食品品鉴、文化创意、社群交往等功能为一体的地方特色食品消费场景,同时积极将地方特色食品消费元素嵌入夜间经济、特色餐饮集聚区、大型商业综合体等消费场景和载体。

  美食+

  推广新业态新模式,对于企业而言,既是一大增长点,也是多因素冲击后的生存之道。

  北京红螺食品有限公司始于1909年,是一家具有悠久果品生产历史、集产供销一体化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北京红螺食品有限公司党支部副书记、工会主席田军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了解到这个政策时,他的第一反应便是感到高兴。“经过三年的疫情,很多传统食品、特色食品企业尽管存活了下来,但前期冲击下,要恢复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田军表示,“所以,这些政策能够引导和我们一样的传统食品、特色食品企业与线上线下的合作单位进行直接对接,打通各个流通渠道,从而更好地开展合作,通过合适的方式建立起供应关系,让食品产业加快恢复。”

  田军介绍,红螺食品将借此机会,通过调整传统生产经营方式和产品类型、开拓新的销售渠道、推动数字化创新等方式谋求转型。“与时俱进,重视新媒体新平台的传播势能,利用好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重新建立大客户网,逐步恢复市场占有率和品牌信心。”田军表示。

  因而,在接下来推广新模式的过程中,两类食品产业的成长或将“肉眼可见”。“可以预见,培育两类食品的新业态可以为这些企业带来更多的商机和机会,增加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史周华表示,“一方面,融入新业态可以让消费者更方便地购买到自己喜欢的地方特色食品,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企业更好地与消费者进行交流和互动,推动地方特色食品的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

  不过,在眺远营销咨询创始人高承远看来,推广两类食品的新业态新模式,将惠及的不仅是食品行业。“11部门联合印发此文,看上去是对食品产业的发展指导意见,但实质上是‘美食+’策略。”高承远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当美食与商超、生鲜等传统渠道以及大型电商产销对接,会极大地提升消费频次和规模。

  高承远指出,“美食+”策略更广阔的天地在于“美食+文旅”“美食+养生”“美食+社交”“美食+创意”等。“这些内容,会为食品行业打开新的局面,进入更大的消费场景和载体,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消费的有力抓手。”高承远表示。

  讲好品牌+文化故事

  事实上,推动传统食品与地方特色食品产业迈向新业态,各个地区此前已然开始尝试。例如,2月23日召开的贵州省特色食品产业发展峰会上介绍,“十四五”期间,贵州省将持续打造“贵州特色食品”“贵州刺梨”等公共品牌,推动特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并发布了《贵州省生态特色食品产业企业名录》(以下简称《名录》)第一版。3月24日,福建省福州市也举办了中国世界美食之都城市论坛,其间,超过20个城市的代表齐聚,就城市品牌塑造等问题展开讨论。

  “品牌”是各地试水新业态的关键词,也是此次《意见》中提到的重点。工信部解读《意见》的编制原因时便指出,加强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品牌培育,讲好地方特色食品的“文化故事”和“中国味道”,能够促进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促进传统历史文化、节庆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融入地方特色食品品牌,能够有效激发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同感和忠诚度,提升地方特色食品的附加值和企业的软实力。

  “地方特色食品往往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由于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形成了稳定的消费群体,但在全国范围知名度并不高,不利于产品的市场推广,加强品牌文化培育和宣传推广,能够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效扩大消费群体,促进地方特色食品由区域走向全国。”工信部在解读中表示。

  政策助推,益处可见,着眼“品牌”与“文化”,企业已在厉兵秣马。“2019年11月,以我司非物质文化遗产及老字号商业文化为依托的北京果脯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所以过去,我们以北京果脯博物馆为龙头,将参观、体验、销售融为一体,形成了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体验基地。”田军表示,“未来,我们会把博物馆打造成一个文化综合体,除了我们自己的文化以外,还希望将怀柔区的文化、北京的京城文化融入进去,让更多人参与进来,让我们的品牌文化‘走出去’。”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