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文章正文

郭施亮:美加息周期拐点或到来 贺宛男:看清新股

加入日期:2023-3-25 8:29:47

  中华财富网(www.chinacaifu.cn)2023-3-25 8:29:47讯:

导读:
1 贺宛男:市场化发行更应看清新股质地
2 桂浩明:提高包容性也要把好入门关
3 刘柯:加息与救银行二者能否兼顾
4 郭施亮:美加息周期拐点或提前到来
5 皮海洲:从机构改革方案看科技公司发展机遇
6 宋清辉:用内容力量助力金融机构财富管理转型
7 应健中:A股市场新格局即将拉开帷幕
8 文兴:搭上AI极速前进的时代列车
9 曹中铭:市值不是衡量个股价值唯一指标
10 韩忠益:放出胜负手的股票该如何操作?


 1  贺宛男:市场化发行更应看清新股质地

  全面注册制下,两家拟在A股主板上市的新股将于下周一发行,分别是深市主板的登康口腔和沪市主板的中重科技。

  为什么选择这两家企业开头炮?其质地又如何?

  首先不得不说,这是两家颇为普通、而且带有一定风险的企业。

  先看深市的登康口腔,其生产的“冷酸灵”牙膏可谓尽人皆知,虽然毛利率达40%上下,但净利率才10%。牙膏生产应该没有特别的技术含量,而且市场供应充足。记得A股市场也曾有过牙膏上市公司,如2004年上市的两面针,曾被称为“国货牙膏大王”,上市后却很快走下神坛,连续6年(2011-2016)靠卖中信证券股票保壳,如今中信证券的股票也卖光了,真不知如何保壳?当然登康口腔不是,通过本次募资,公司将要在“口腔医疗、口腔美容、口腔资本管理领域”等方面布局,并着眼全球市场。

  这家上市前净资产才5.4亿元的公司,本次募资8.9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净募资8.3亿元),高出其计划募资6.73亿元的32%。资产大为扩张,不知盈利如何跟上?

  再看沪市的中重科技。公司主要从事冶金专用设备的生产制造,包括热轧型钢、带钢、棒线材、中厚板轧制的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设备及相关的备品备件等。从财务数据看,其2020、2021、2022年净利润分别为9800万元、2.81亿元、2.85亿元,呈快速增长态势。但其在招股书中坦承:“冶金装备是典型的下游需求拉动型行业,2022年以来,随着钢铁价格有所回落,钢铁企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有所放缓,导致公司新签订单金额有所下降。”我们只要看看一些大型钢铁上市公司的数据,如鞍钢股份2021年净利69.25亿元,2022年预告1.56亿元,下降97.76%;华菱钢铁2021年净利96.8亿元,2022年63.79亿元,下降34.1%;宝钢股份2021年净利润236.32亿元,2022年1-9月94.64亿元,预计全年很可能下降一半。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事冶金专用设备的中重科技虽然名称带有“科技”,主业介绍强调“智能制造”,未来又会怎样呢?

  如果新签订单继续下降,这家上市前净资产为14.88亿元的公司,本次募资16亿元,净资产扩张1倍多,又有何新的投资方向?

  其次,如何看待打破“23倍市盈率天花板”?

  几乎所有媒体和投顾都在强调,注册制下两主板新股打破了23倍的天花板,而以行业平均市盈率作为新股发行价的主要参照,真是这么回事吗?如中重科技,发行价17.8元,发行市盈率29.01倍,低于行业平均市盈率35.52。笔者愚钝,不知道这35.52倍的行业市盈率是怎么来的?据称公司属于专用设备制造业,问题是“专用设备”门类繁多,既然中重科技承认“冶金装备是典型的下游需求拉动型行业”,为什么不看看钢铁行业才十几倍的市盈率呢?

  还有登康口腔,发行价20.68元,一家做牙膏的发行市盈率高达36.75倍,高出行业平均市盈率18.18倍近1倍,据说还“低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2021年扣非后归母净利润的平均静态市盈率51.61倍”。“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指的是谁?莫非还要同两面针那样没有市盈率、只有市亏率的公司相比!

  当然,有关部门挑选这样两家新股开主板注册制之先河,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譬如,一家(登康)盘子较小,流通股4300万,总股本也才1.72亿股;另一家(中重)盘子较大,流通股和总股本分别为9000万股和4.5亿股。登康口腔由重庆国资控股,中重科技则由董事长母女二人控股。两家均为制造业(以后主板将以制造业为主),但一家轻工,一家重工。

  在笔者看来,选择这样两家企业开局,在某种程度上是否是在警示投资者,去掉“23倍”保护伞之后,一定要睁大眼睛,独立思考,好好分析新股的质地,如此则善莫大焉。

  自从2月22日沪深交易所接受主板注册制新股以来,目前有10家已启动发行,其中沪市5家,深市5家,这10家企业计划募资195.68亿元,都将于下周一、二、三相继发行,其中以深市的陕西能源拟募资75.64亿元,沪市的中信金属拟募资40亿元盘子最大。此外,迄今上交所已受理主板注册制新股151家,拟募资2420亿元,深交所已受理主板注册制新股96家,拟募资780亿元。如果主板也像当年科创板和创业板首批实行注册制企业大炒特炒的话,这对市场绝对不是好事。君不见科创板曾炒到100多倍,创业板也有70-80倍,如今分别走到40-50倍了吗?(金.融.投.资.报.)



 2  桂浩明:提高包容性也要把好入门关



  2023年初,我国资本市场进行了全面注册制改革。现在,首批按注册制标准发行的主板股票已经整装待发,延续了几年的发行市场核准制与注册制并存的历史也将结束。与此同时,很多投资者都在关注这样的问题:全面注册制强调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监管原则,在此基础上提高了对上市公司的包容性。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呢?

  在证券市场的初创时期,人们对上市公司质量的理解还比较简单,一般认为只要公司利润高,质量就是好的。也因为这样,对于想上市的公司就提出了较高的盈利指标。诚然,有了这样的标准,人们在筛选企业时的确会比较容易。但是企业的发展毕竟是动态的,以往的盈利能力并不能够说明未来,而且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来说,用单一的盈利指标作为标准,也是不合适的。于是,市场上就有了对上市公司质量的进一步思考,引入了更多分析、评判上市公司质量的角度和指标。而鉴于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对这些角度也有不同的认识,这就需要企业尽可能完整而详尽地披露自己的各方面信息,接受来自社会层面的监管。而所有这些,也就构成了注册制的大致轮廓。显然,在这里对于上市公司质量的把控,比较多的是着重于在企业发行股票成为上市公司之前,也就是把牢其入门关。

  日前,有人做了一个简单的统计:截止3月18日,今年已经有58家拟上市企业主动撤回了上市申请,同期还有5家拟上市企业的上市申请没有通过发审委的审核。两者加起来共有63家公司终止了上市进程,这个数字比去年同期增加了近17%。如果进一步分析,人们还会发现,过去导致企业终止上市进程的,主要是公司在发审委会议上没有能够过会,也就是被动终止。有一段时间,因为这种情况比较多,有人还据此描绘了“过会率”曲线,并且认为“过会率”如低于95%就是比较低了。不过这几年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实施注册制以后,拟上市企业加强了信息披露,并且形成了相应的舆论监督氛围,这使得一些企业不由自主地暴露出了不少问题,有的就构成了其上市的障碍。此外,监管部门还推出了对部分拟上市企业进行现场检查的措施,结果也的确是有些企业在被抽中需要接受这一检查后,匆忙撤回上市申请。由于来自各方面的问询、质疑、检查众多,也就使得有不少原本信心满满准备上市的公司,此时则因为瑕疵曝光而不得不主动撤回申请材料。不久前,监管部门还制定了新的政策,规定企业申报上市材料后,即便还没有被受理,也会因为材料中存在的问题而受到稽查,而之前只要没有被受理,即便发生问题也不会被稽查。显然,这种“申报即担责”的做法,使得监管进一步前移,其作用也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挥。而所有这些,都是对准着努力把好股票入门关的方向。注册制在本质上是放松了硬性的管制,但与此同时则是加强了全方位的监管,并且是调动了整个社会的力量来参与,从而为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年开年伊始,终止上市进程的公司数量同比明显增加,这个可以视为全面注册制下市场各界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所做工作的一个成果,也显示出中国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方面,的确是有了不小的动作。

  也是在今年初,人们综合各类材料发现,今年上市公司退市的数量不会少,在当时估计就会有50家以上。把不合格的上市公司坚决予以退市,这也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重要举措。但反过来想,对不符合上市条件的公司予以退市,虽然也是保护了投资者利益,但对其所造成的损害往往不是能够真正挽回的,这里会有相应的负面影响。而如果把好股票的入门关,从一开始就严格控制上市公司的质量,那么对于证券市场而言,其积极作用一定会更大。在全面注册制实行以后,人们将会看到中国证券市场在这方面会迈开大步,上市公司质量也将得到明显的提高。(金.融.投.资.报.)



 3  刘柯:加息与救银行二者能否兼顾


  

  上周在财经朋友圈看到一个段子,说眼下的美联储很尴尬,既要讨好华尔街又要讨好储户。周四加息靴子落地,美联储玩起了“走钢丝”,一边继续加息,一边拯救陷入困境的银行。

  美联储如此操作还是有原因的。首先,继续加息控制CPI是基本盘,也是最近一段时间美联储不断激进加息的根本原因。今年2月,美国的CPI虽然降到了6%,但是距离2%的控制目标还有很远的距离,如果这个目标尚未达到就暂停加息,鲍威尔的脸肯定没地方搁,除非美联储中途换帅;其次,美国的银行又必须拯救,因为金融业是美元经济的核心,而华尔街又是金融业的核心所在,美联储不可能让2008年的金融危机重演。

  好在美国的银行还有救。美国多家区域银行此次出事并非系统性危机,和2008年因为次级债导致的金融危机还是有很大不同。像硅谷银行和第一共和银行遭遇挤兑,主要是因为购买了太多的美债,而美债目前的收益率难以冲抵给储户的利率,导致短期流动性出现窒息。实际上,这几家银行看上去很大,在美国却算是中小银行,第一共和银行在美国排名第14位,硅谷银行排名第16位,签名银行排名第22位。第一共和和硅谷银行的总资产不过2000亿美元左右,签名银行的总资产只有1000亿美元出头。而美国排名靠前的摩根大通和花旗银行总资产是2.5万亿美元左右,也就是说出事的几家银行总资产加起来,不过是任何一家头部银行总资产的零头。所以,美联储并没有惊慌失措。

  美国这几家小银行一出事,很多资本大佬就开始虎视眈眈,还轮不上美联储出手。为了稳定金融市场,美国一些大型银行自愿向第一共和银行存入了数百亿美元以支持其流动性,匹兹堡国民银行也表示愿意收购第一共和银行。至于科技企业朋友圈更广的硅谷银行,早就传出多位大佬想收购的意愿,包括财大气粗的Mate,自2009年以来已经收购了20多家破产银行的美国第一公民银行也很想收购硅谷银行。此外,远在欧洲的瑞信已经基本被瑞银收入囊中,虽然价格低了一点,但至少风险被兜底了。

  这些因素导致美联储在持续加息的问题上依旧态度强硬。因此,本周全球关注的议息会议上,鲍威尔表示将会继续致力于恢复物价稳定,“所有的证据都表明,公众对我们达成这一目标有信心。”而且他还表示,少数银行出现了严重的困难,但美联储、财政部和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的贷款计划有效地满足了需求,也显示出充足的流动性,所有储户的储蓄都是安全的。

  美联储继续加息也罢,暂缓加息也好,其实对我们来说影响并不是很大,美联储激进加息这么久,我们并没有跟随,甚至最近还降准了一次。因此,按照自己的节奏走自己的路,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经济才是正事。也许很多人会纳闷,我们又是降准又是继续扩张M2(2月M2余额275.52万亿元,同比增长12.9%),那么这些钱都到哪里去了?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怎么体现?

  诚然,目前单纯依靠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边际效应在逐步递减,因为单纯释放流动性而缺乏精准的方向指引,会让货币政策的效果打折扣。要说广义流动性已经非常大了,超过275万亿元,但是狭义货币M1(可供投资的现金)却只增加了5.8%,余额不足66万亿元。M1和M2的剪刀差为什么这么大?大量的M2被沉淀了,210万亿的差额变成了对公账户的定期存款、个人账户的银行存款和证券账户的保证金,这里面前两个更多,其中2月份人民币存款就增加了2.81万亿元,同比多增2705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了268.2万亿元。这就是问题所在,大量的钱还躺在银行里。

  所以,存款动不了,只能通过降准增加银行的可贷资金。但作用也是杯水车薪,巨额的存款不用来消费,经济就缺乏润滑的动力。从另一个角度看,银行还要给储户存款利息,加大了银行的经营成本。因此,怎么刺激消费让存款余额有序流动到市场,变成实际消费,变成实际投资,变成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这是需要关注的问题。(金.融.投.资.报.)



 4  郭施亮:美加息周期拐点或提前到来


  
  
  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市场规律,当美联储加息力度低于市场预期,美股市场往往出现强劲反弹的走势。但是,当美联储宣布加息的措施符合预期,甚至是超出预期的时候,股票市场却明显承压,美联储利率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整个市场的风险偏好。


  在美国银行业问题频出的背景下,市场预期美联储会暂停加息,但从美联储最新的利息决议来看,并未选择暂停加息,而是选择继续加息25个基点,并促使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至4.75%至5.00%之间,创出了2007年9月以来的新高水平。

  按照美联储发布的点阵图分析,预计2023年底利率预期中值为5.1%,意味着这次加息之后,联邦基金利率已经非常接近这一预期中值水平。言下之意,美联储进一步加息的空间已经很小了,即使遇到糟糕的情况,美联储再次加息1至2次后,很快会面临加息周期拐点的问题。

  当前美联储正面临着进退两难的选择,一边是高企的通胀率,一旦紧缩周期结束可能会导致通胀再次攀升,之前努力的结果基本上白费了;另一边是美联储大幅加息后,已经引发了美国银行业危机的爆发,美联储持续加息成为了引发危机的导火索,若美联储继续采取加息措施,那么后续问题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缓解高通胀还是保护美国银行业,已经困扰着美联储接下来的操作。不过,随着美国银行业危机频繁上演,美联储继续加息的空间已经被大大挤压,加息周期拐点有望提前出现。

  4.75%至5.00%的联邦基金利率,对资产配置计划的影响很深远。在高利率的背景下,更多投资者偏向投资货币基金、美债等,以获得更稳健的投资回报率。一旦高企利率环境发生了拐点,那么整个市场的风险偏好将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市场规律,当美联储加息力度低于市场预期,美股市场往往出现强劲反弹的走势。但是,当美联储宣布加息的措施符合预期,甚至是超出预期的时候,股票市场却明显承压,美联储利率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整个市场的风险偏好。

  即使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符合市场预期,但嗅觉敏锐的市场,最终还是出现了大幅下跌的走势,可见市场对高利率环境的警惕性很高。或者,从市场资金的角度出发,担心接下来还有1至2次的加息措施,美联储加息周期拐点似乎又延后了。

  在超低利率的市场环境下,市场可以容忍美国核心资产40倍以上的估值。如果市场利率飙升至5%,市场对20倍估值的核心资产也是比较谨慎的。利率越高,市场的风险偏好越谨慎,一旦高利率发生了实质性的拐点,那么市场很快会迎来转机,在资金风险偏好改善的同时,对市场估值的容忍度也会随之提升。

  美联储如期加息25个基点,但距离紧缩周期的时间点应该逐渐接近了。但是,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美国通胀率依然处于高居不下的状态。据数据统计,美国2月CPI同比增长6%,虽然这一通胀水平低于前几个月的状态,但6%的通胀率依然处于高位水平。从通胀性质分析,依然属于严重通胀的状态,这也是美联储一直不敢放弃紧缩周期的原因之一。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曾表示,仍然致力于将通胀率压低至2%。如果按照这一通胀率水平分析,距离2%的通胀目标仍然有遥远的空间,美联储仍然将降低通胀率视为首要的目标。

  从2021年四季度步入调整以来,美股市场已经走出了一年半的调整走势。从累计调整幅度分析,纳斯达克指数的累计最大跌幅达到了40%左右,创出了2008年以来的最大跌幅水平。在紧缩周期的背景下,美股市场很难有乐观的市场表现,美股市场要重新走出单边上行的行情,一方面需要紧缩周期拐点的确立,联邦基金利率开始从高位回落;另一方面需要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好转,并助推上市公司的质量回升。

  与往年不同的是,过去美股市场还可以依靠股份回购注销提升股票价值,但在高利率的环境下,股份回购成本明显提升,对本身缺乏现金流或者偿债能力不强的上市公司而言,很难再用过去的方式变相提升股票价值。对大多数上市公司来说,只有踏踏实实提升盈利能力,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上市公司的股票价值。否则,大多数美股上市公司很难重返2021年股价高位的水平。(金.融.投.资.报.)



 5  皮海洲:从机构改革方案看科技公司发展机遇


  
  
  中国科技公司被别人“卡脖子”的滋味并不好受。所以,我国必须重视发展自己的核心科技,让中国科技发展摆脱被“卡脖子”的命运。而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和“科学技术部”,就是高度重视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体现,对于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来说,这是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


  近日,《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重磅发布,从方案的内容来看,改革方案将对资本市场带来积极影响,而对于科技公司来说,更是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契机。

  在这次国家机构改革中,证监会的地位得以加强。根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从中央到国务院,都加强了对金融工作的领导与重视。在中央层面,一方面是组建中央金融委员会,设立中央金融委员会办公室,作为中央金融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另一方面组建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金融系统党的工作,指导金融系统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等。

  而在国家政府层面,在银保监会的基础上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统一负责除证券业之外的金融业监管,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统筹负责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强风险管理和防范处置,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而随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组建,原银保监会将被撤销。

  中央与政府高度重视金融工作,作为证券市场监管机构的证监会不仅得以保留,而且证监会还由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升格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强化资本市场的监管职责。这反映出国家对证券市场的高度重视。而这种重视的结果,必然是重视证券市场的健康与稳定发展。因此,对于证券市场来说,这是一个积极利好因素。

  这次高层的机构改革方案对于科技公司的发展也是一个重要机遇。最近几年,我国的科技公司在世界上受到少数强国的无理打压,这也进一步强化了我国对“科技强国”的深刻认识。所以在这一次的机构改革中,科技机构的改革成为一大亮点。

  比如,在中央机构改革中,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加强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体制改革,研究审议国家科技发展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政策,统筹解决科技领域战略性、方向性、全局性重大问题,研究确定国家战略科技任务和重大科研项目,统筹布局国家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统筹协调军民科技融合发展等。

  而在国务院机构改革中,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加强科学技术部推动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优化科技创新全链条管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等职能,强化战略规划、体制改革、资源统筹、综合协调、政策法规、督促检查等宏观管理职责,保留国家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国家实验室建设、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学研结合、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监督评价体系建设、科研诚信建设、国际科技合作、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国家科技评奖等相关职责。

  因此,从中央与国务院的机构改革方案来看,从中央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到国务院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这足见二者对科技发展的高度重视。毕竟这几年,中国科技公司被别人“卡脖子”的滋味并不好受。所以,我国必须重视发展自己的核心科技,让中国科技发展摆脱被“卡脖子”的命运。而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和“科学技术部”,就是高度重视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体现,对于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来说,这是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

  而对于上市公司中的科技公司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战略机遇期。这其中尤其以国字号的科技公司,以及有高科技含量、有尖端高科技项目的科技公司的发展前景最为看好。这样的科技公司一旦获得国家政策的扶持,将会有着无限光明的发展前途。当然,对于那些打着科技招牌的“伪科技”公司,或科技含量较低的科技公司,它们的发展前景仍然难以乐观。(金.融.投.资.报.)



 6  宋清辉:用内容力量助力金融机构财富管理转型


  
  
  研究发现,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媒体对于中产和高净值人群的信息影响力已逐渐下降,社交活动和社交媒体已成为中产和高净值两大群体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分别位居第一和第二。相较而言,社交媒体的重要性已不容忽视。


  近年来,以券商为代表的非银金融机构正在加快向财富管理转型的步伐。一方面,这与券商传统通道业务收入难以为继,交易佣金不断下滑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市场机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机构客户进入高速成长期间,加快布局有利于获得先发优势。在这个过程当中,一部分券商的服务能力、获取客户的能力和赢得客户信任的综合能力,整体上要优于很多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这与其专业化程度较高、客户黏性相对较强有关。

  券商财富管理业务从本质上来说,并非只是投顾收入或者是代销金融产品的收入,而是一种涉及客户投融资需求的全产业链服务,这是一种更宽泛的概念,也是券商财富管理业务的实质和本质。不难发现,券商财富管理业务才是未来一家券商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未来券商之间竞争取胜的关键所在。完全可以说,将来券商行业的激烈竞争,重点在于财富管理业务。

  当前,中国券商财富管理业务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但是由于财富管理业务市场需求量巨大,其战略前景十分广阔。对于向财富管理业务转型,很多券商几乎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不断地持续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在此期间,有一部分券商的转型力度有限,仍旧是原来销售导向的卖方商业盈利模式,一旦出现赔钱状况就会裹足不前。另一部分券商则是真正地再用“真金白银”来持续推动转型,即使出现一定程度上的业务亏损,也能够以清晰的战略定力继续推动业务向前的转型步伐。这两种不同的现象,说明各大券商高层对于券商财富管理业务的认识不同,思维转变的程度也不一样,这就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直接带动了中产和高净值群体规模的不断壮大,这些群体对于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与日俱增。根据清晖智库统计,截止2022年,我国中产阶级人口规模接近5亿人,个人可投资金融资产规模近200万亿元,这是两项十分庞大的数据。研究发现,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媒体对于中产和高净值人群的信息影响力已逐渐下降,社交活动和社交媒体已成为中产和高净值两大群体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分别位居第一和第二。相较而言,社交媒体的重要性已不容忽视。

  事实上,现在的社交媒体对中产和高净值两大群体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大部分线下的社交活动。在移动互联网无处不在、蓬勃发展的今天,广大金融机构重视在自媒体领域的投入和运作,仍然是一件利大于弊的事情,也是投资回报率较高的一项活动。

  此外,对于当今大部分年轻的投资者来说,自媒体是最重要的存在,也是工作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他们眼里,通过自媒体去咨询相关方面的理财建议,甚至比专业人士更靠谱。当然,这也可能是一种错觉,尚待进一步观察。但是,这也反映出金融机构传统的财富管理专业人士须尽快转变观念,去适应全新的金融发展新形势新模式。

  研究还发现,大约80%的年轻投资者会受自媒体上信息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投资决策,剩下的20%年轻投资者则会就自己在自媒体上看到的金融信息,而去咨询金融机构财富管理顾问。那么,金融机构在财富管理转型的过程中,究竟应该如何利用好自媒体力量为我所用?有两大方面的事项亟需引起重视。第一,应尽可能的与垂直度较高的财经自媒体合作,以使投资者尽快能够找到其投资理财所需的各类信息,并方便与财经自媒体在线交流,避免因信息的密集和繁杂给投资者带来信息负荷的烦恼。第二,随着5G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加速融合,投资者将会更加理解金融信息背后的深层含义与价值,即使普通客户也能够了解信息的含义,甚至能够自主化配置个性化的资产。在此背景下,几乎人人都是财富管理专业人士,财经自媒体可能会因此慢慢沉寂,直到淡出大家的视野。在此期间,如何进行后续有效的衔接,变得至关重要。(金.融.投.资.报.)



 7  应健中:A股市场新格局即将拉开帷幕


  ■健中观潮
  A股市场的新题材就是下周主板注册制新股的登台亮相。一个直接的效应就是将原先限价发行的新股,一步步登梯似的涨停变成了一步到位的博弈。这种新的市场格局下的博弈,对投资者而言操作难度加大。市场新格局即将拉开帷幕,对投资者而言,必须适应新格局,选择适合自己的赛道。


  一季度进入尾声,沪深股市盘局依旧。市场呈箱体整理,各赛道倒是热点此起彼伏,少数有主力关照的个股热闹非凡,大多数没主力关照的个股原地站岗放哨。箱体整理还需时日,只有等待新题材的介入才会得以改变。

  本周全球范围内的金融货币工具的调整甚为热闹。

  首先是上周末我国央行公布将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这是今年第一次降准,也是今年全国两会后新一届央行的第一次降准。届时,将释放流动性5300亿元左右。尽管降准并非针对股市,但股市往往灵敏度最高,上周五市场传言令股市上涨,但降准消息公布后,周一股市反而波澜不惊。此次降准后,大型银行的存准率为10.75%,小型银行为7.75%,应该说未来还有降准空间,但空间越来越小了。三五年前,每次降准的空间为0.5个百分点,如今为0.25个百分点;当然,尽管空间小了,但释放流动性的总量差不多,这得益于每年10%以上的M2增长。这也说明一个道理,你的股票套了三五年,等到解套,收回等量的钱,但钱的含金量缩小了。

  国际市场金融货币政策的变动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看点。

  本周一,美联储宣布加息0.25个百分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到4.75%至5%的水平。在连续第九次加息后,美联储当天暗示本轮加息接近尾声。由于香港实行的是联系汇率制,香港金管局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5.25%。消息一出,道琼斯工业指数当日大跌530点,跌幅1.6%。当今世界“寰球同此凉热”,金融货币政策一动,便引发各类市场的联动。当然,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币利率的走向,这才是每位投资者最值得关注的。

  当下人民币与各国货币利率形成了巨大的落差,1.5%的年利率与5%的落差有多大,投资者可以自己去体会。现行人民币的官方利率是2015年10月23日央行规定的,一年期存款的年利率为1.5%,但人民币的市场利率有一个可调整的弹性机制,比如允许商业银行浮动空间,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浮动空间在下降,这从房贷利率走向可见一斑。

  全球各类市场在激烈地震荡,各国推出的金融货币政策都会不断地产生溢出效应,对于A股市场而言,其主要的影响因素还是自身的经济数据和人民币利率、汇率、存准率以及各类金融工具的推出。目前A股市场的箱体震荡行情则是市场多空双方的一个平衡点,打破这个平衡取决于新题材的介入。

  从眼前来看,新的题材就是等待下周主板注册制新股的登台亮相,放开发行价的注册制,更有利于融资者,一个直接的效应就是将原先限价发行的新股,一步步登梯似的涨停变成了一步到位的博弈。这种新的市场格局下的博弈,对投资者而言操作难度加大,看一看北交所最近上市的新股的走势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市场新格局即将拉开帷幕,对投资者而言,必须适应新格局,选择适合自己的赛道。(金.融.投.资.报.)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