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文章正文

复盘教培监管风暴前后:高瓴等多家机构投资重点转向硬科技等领域

加入日期:2021-7-30 22:55:19

  中华财富网(www.chinacaifu.cn)2021-7-30 22:55:19讯:

  “双减”意见震动市场之后,教培机构监管落地的步伐紧跟其后。7月30日,教育部发布通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作为近期“双减”意见的配套细则,范围划分意味着对校外培训的监管进一步落实。

  二级市场上,政策经过了一周时间消化,遭遇暴跌的教培巨头股价在低位趋稳。新东方(EDU.N)目前股价在2美元/股上下徘徊,高途集团(GOTU.N)跌至3.3美元/股附近,两家公司股价相比暴跌之前缩水65%,另一家巨头好未来(TAL.N)股价累计下跌约7成,现不到6美元/股。

  站在当下时间点上,市场情绪性恐慌逐渐退去,回头复盘教培监管政策可以发现,风暴并非突如其来,监管强度渐次收紧有迹可循。同时,多家机构投资重点开始出现转向,硬科技、碳中和、高端制造业成为新的方向。

教培监管政策有迹可循去年底已有收紧迹象

  此轮股价暴跌开始于教培行业上市公司,进而波及到整个中概股,起因则是“双减”意见的落地。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意见),不但严格限定培训范围,更要求严禁资本化动作,剑指学科类教培服务。

  “双减”意见监管强度被认为远超市场预期,甚至引起围绕不确定性政策干预的讨论。实际上,梳理近两年教培行业政策就会发现,监管思路早已草蛇灰线,而监管门槛也是逐渐抬升。

  近年来针对教培行业的监管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东吴证券分析师吴劲草指出,从2017年开始,监管部门就课外培训机构就进行摸底整治,上轮整治主要针对的培训机构的资质问题,并未对行业增长主逻辑带来太大影响;而此次“双减”意见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进行了全面规范,预计对K12学科教培将产生深远影响。

  监管思路的切换或许由在线教培资本热引发,多家在线教育平台密集拿下大额融资的同时,行业乱象渐起。2020年全年,猿辅导三次宣布的融资额累计达到35亿美元,引来多家教培机构争相跟随。同时,大手笔广告投放的“烧钱大战”背后却是行业普遍亏损的景象,甚至部分教培机构在“跑马圈地”中资金链断裂,业内暴雷声不绝于耳。

  早在2020年12月4日,中央网信办、教育部联合就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涉未成年人网课平台规范管理的通知》,提出要强化日常监管,督促涉未成年人网课平台以正确价值导向为引领,加强网课教学大纲和图文、视频授课内容等审核把关,将弹窗、边栏、悬浮框、信息流加载、互动社交等环节纳入重点管理范畴。这被业内视为教培监管收紧的苗头。

  今年初,教培监管新规已经开始酝酿。在1月初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提出将大力度治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尽快制定治理方案。紧接着,在线教育监管收紧信号在1月中旬传来,中纪委援引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表示,教育部门将与有关主管部门联动,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管控和对舆论氛围的引导,推动线上培训机构合法合规有序经营。

  3月份“两会”期间,关于教培问题的讨论声浪再起,多份议案、提案关注在线教育领域,建议有关部门明确行业准入规范并加大监管力度。在多位代表委员看来,在线教育市场急剧扩张带来一定问题和风险隐患。

  “两会”之后,监管层对教培行业的大整顿正式开始,相关动作频频。“双减”意见正是在5月21日中央深改委第十九次会议上获得审议通过,随后包括重庆、南宁等多地成立“双减”工作专班;6月1日儿童节当天,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好未来新东方精锐教育(ONE.US)、思考乐(01769.HK)等四家上市教育公司及其他九家教培机构顶格罚款3150万元,虚假宣传为巨额罚款的主要来源;6月15日,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正式成立,校外培训机构将迎来专门监管的司局。

  监管整顿风暴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在线教育行业人才波动剧烈。高途集团、好未来等公司相继传出裁员风声。资本市场上,主营K12在线一对一培训的掌门教育(NYSE:ZME)6月8日登陆纽交所,赶在“关闸”前“上车”,而作业帮、猿辅导等机构则卡在了上市前的临门一脚。

组合投资思路下多家机构陆续减仓教育股

  教培行业凛冬将至之时,敏锐的资本已经看到雪花飘落的迹象。

  公开资料显示,多家投资机构在今年一季度甚至更早就陆续减持教育股。景林资产在2020年四季度分别清仓了朴新教育新东方,今年一季度卖出持有好未来股数的77.61%;瑞银卖出8740万股持有的高途股票;老虎环球基金在一季度清仓了高途。

  高瓴的二级市场团队在一季度清仓了一起教育、好未来两只教育股。高瓴对好未来的投资开始于2014年,投资时间长达8年,从2019年就开始,高瓴二级市场团队逐渐减持好未来。历史持仓数据显示,2019Q4至今高瓴对好未来整体减仓,其中,在2020Q1、2020Q3减仓幅度较高,分别达到了34.54%、47.90%。

  另外一家知名投资机构Baillie Gifford(BG基金)的操作思路也类似。据美国SEC官网披露的BG基金季度持仓报告数据,BG基金于2018年Q3清仓持有超过十年的新东方教育,2020年Q1开始持续减仓好未来。BG基金投资档案中记录,BG从一开始就对监管可能带来的对回报的限制有所担心;如果BG一直无法就重大问题对公司造成影响,投资经理将考虑减少或出售持股。

  一位投资行业人士分析称,在组合投资中,机构考虑减持股票的情况大致有三种:第一,是公司、股票的基本面恶化,经过重新评估后达不到收益要求;第二,是股价达到了目标价附近、估值风险显现;第三种情况,就是发现了更好的投资标的,需要卖出股票来腾出仓位,为基金组合调整新的策略。

  颇受关注的是,高瓴创始人张磊曾在公开节目中表示,“教育是永远不需要退出的投资”,而清仓教育中概股后这句话被业内调侃为高瓴“言行不一”。不过,记者观看2018年在央视《遇见大咖》节目发现,张磊在上述节目中谈及这句话的语境是帮助西湖大学募资的话题,其原意是指公益教育和人才培养是永不退出的投资。

动态调整投资策略硬科技等领域受关注

  春江水暖鸭先知,首先感受到行业兴起的同样也是敏锐的资本。

  据了解,高瓴的投资逻辑始终强调基于人、生意、环境和组织的深度理解,具体分别指的是企业家、商业模式、生意所处的时空、以及企业的组织基因。比如对环境的理解上,就是要研究生意所处时空的政策环境、监管环境、需求环境、技术、市场、人口、产业链生态等因素,从更宏观的层面看,还要考虑经济周期、金融周期、产业发展周期等因素。

  “这种投资逻辑反应到二级市场投资上,就是不断基于研究而决策的动态调整,反对僵硬的、不作为投资策略。”上述投资行业人士称。

  高瓴的动态组合投资的确有迹可循,其投资方向在近两年正在发生变化,减持教育股的同时,其对硬科技企业的投资正占据越来越高的比重。以2020年推出的早期创业投资品牌高瓴创投为例,其在2020年投出的项目80%以上集中在科技与医疗两大领域:科技领域出手超过80次,布局了芯片半导体、量子与航天在内的硬科技、以及基础与应用软件等细分赛道;而在高瓴比较擅长的医疗健康领域,更是投出了超过100个项目。迄今为止,高瓴在医疗健康领域累计总投资金额近2000亿元人民币。

  此外,“碳中和”也成为高瓴紧密关注的主题。张磊曾介绍,高瓴在整个碳中和领域已经投资了将近500亿的规模。2020年高瓴还成立了专门的气候变化投资团队,推出了专项的绿色基金,成为股权投资领域首支以绿色产业碳中和为投资主题的纯市场化的投资基金。

  投资转向的机构不止高瓴,多家机构配置重点都呈现出偏向制造业的趋势。Wind数据显示,2019年末,基金对制造业公司的持股市值占比为57.15%,此后这一比例总体逐季提升,至2021年二季度末已超过七成。此外,制造业尤其高端制造业上市公司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机构调研热度居前的公司行列。

  投资机构嘉实财富表示,国家对医疗、住房、教育“三座大山”有诸多调整,而投资者需要做的只是一些结构性的调整。嘉实财富认为当前市场的机会还是比较多,尤其相信以新能源、新消费、医疗服务、信息制造为代表的高景气板块亮点纷呈。“结构性因素比总量因素更重要,所以高景气的资产估值贵,但是低估值的资产增长低,所以对于流动性相对充裕的市场来说,追求成长才是永远的主题。”

(文章来源:e公司)

文章来源:e公司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