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文章正文

桂浩明:抱团取暖联盟会不会瓦解 应健中:抢手货

加入日期:2020-9-19 11:31:02

  中华财富网(www.chinacaifu.cn)2020-9-19 11:31:02讯:

  导读:
  桂浩明:抱团取暖联盟会不会瓦解
  刘柯:关注小而美的创业板科技股
  黄湘源:蚂蚁集团过会上市考验A股承受力
  郭施亮:取消新股市值配售会降低股民投资热情
  宋清辉:深圳与东莞协同发展经验值得借鉴
  应健中:新基金与新股都成了抢手货
  文兴:从“卡脖子”名单看上海大数据站上制高点
  皮海洲:巴菲特缘何开戒打新
  韩忠益:“论剑”新股发行“打新”机制该不该走回头路
  曹中铭:上纬新材询出超低价 注册制新股发行更加市场化



  桂浩明:抱团取暖“联盟”会不会瓦解
  机构持仓结构高度趋同,只要公司质地足够好,那么抱团取暖模式还将延续
  ■申万研究所桂浩明
  本周,随着几只机构重仓股的下跌,之前被广泛认同的机构“抱团取暖”模式受到了比较多的质疑。有观点甚至直截了当地指出,这种模式已经过时了。

  所谓的“抱团取暖”模式,是市场上的一种通俗说法,其含义是指若干机构投资者,集中持有某家上市公司的大量流通股,从而使得其股价在上升过程中因为相当数量的股票被锁定,抛压比较少,掌控很容易,以至股价得以不断创出新高。说到底,这是机构投资者基于一致性预期而导致操作上的高度重合,进而对股价的运行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说机构投资者是“抱团取暖”似乎不是没有一点道理,但是其实质则并非是字面所体现的,为了共同对付困境而不得不采取的对策,而是出于投资理念以及操作目标的趋同所形成的同向操作。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种局面的出现具有必然性。虽然现在国内资本市场的规模并不算小,但是真正业绩良好,又具有高成长性的品种,其实还是有限的。也因为这样,在不同机构的股票池中,会出现大量的重合,并导致持仓结构的高度趋同。另外,现在投资指数化的趋势也比较明显,特别是对于一些行业ETF来说,其样本股本来就不多,如果有多个基金发行了相应的行业ETF,自然会出现相关股票同时被多家基金共同持有的局面。而且,如果这些行业ETF受到追捧,份额不断扩大的话,那么就更加会形成相关股票被多家机构所大量持有的局面。如果说这就是“抱团取暖”,那么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这种操作模式的出现就是必然。

  当然,这种多个机构投资者共同重仓持有某些股票的模式,虽然一般而言比较有利于股价的上涨,但客观上也牺牲了一定的流动性。在市场不发生大的变化的情况下,其对于机构提高股票净值是很有好处的,并且也因此打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大牛股。但是,如果市场发生变化,使得原先的一致预期不复存在,这样就必然会导致原本“抱团取暖”的机构分崩离析,夺路而逃,形成多杀多的格局。本周,某只多年来的大牛股突然盘中跳水,引起市场一片哗然,被认为是机构“抱团取暖”模式瓦解的一个例证。虽然从第二天的走势来看,这不过是虚惊一场,但从中所提示出来的信息,投资者还是要引起重视。毕竟,对于某个具体的股票来说,市场产生一致预期,从理论上来说很可能是偶然的,而出现预期差则是必然的。特别是在股价明显走高以后,那些看上去似乎被锁定的股票,其内在结构其实是在趋于松动。因此,对于已经上涨很多的股票来说,“抱团取暖”的模式其实也意味着股价可能会大幅度波动,因为获利盘很多,一旦下跌的话,抛压就会很大,调整幅度不会太小。

  但是,如果是以中长期投资的视角来看这个问题,考虑到这种具备长期投资价值的绩优股本来就不很多,而且这些股票往往又具有良好的成长性,且能够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本身有着多种题材,那么它被多个机构重仓持有,从市场操作层面来说就是不可避免的。而对这些个股来说,只要对多数投资者来说存在业绩以及价格上的想象空间,人们就会不断地提高对它的估值预期,使得股价具有持续的上升潜力,反过来也就意味着它不至于会在高位突然暴跌而产生“踩踏”。即便因为某些偶发性因素股价出现下跌,也还会在随后的时间内予以修复。这方面的一个标志性股票就是贵州茅台,它能够上涨到现在1700多元的价位,同时每天的买卖盘都不多,换手率更是属于全市场最低之列,不能不说各路机构投资者“抱团取暖”的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对于贵州茅台的股价市场存在某些分歧,也有过盘中股价的下跌。但是在一致预期仍然很强大的背景下,其股价还是长期保持了强势。

  所以,从大的方面来说,只要上市公司的质地足够好,估值也处于基本合理的状态,那么“抱团取暖”这种投资模式就还是有效的。而且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随着投资机构化趋势的进一步强化,“抱团取暖”也会成为更加普遍的市场现象。而由此所带来的市场运行结构的变化,更是值得广大投资者关注
  
  


  刘柯:关注“小而美”的创业板科技股
  本周有几个比较大的看点,一是货币政策悄然发力,市场资金面宽裕;二是市场风格转换,机构抱团松动,“小而美”的科技股正重新成为焦点。

  从A股的历史经验看,9月到年底前这段时间,应该是一个对市场操作比较友好的时间段。股谚有“金九银十”之说,而且从历史来看这段时间容易出牛股,从而引发市场的跟风。上周末有一个消息值得大家关注,那就是8月金融数据大超市场预期,特别是社融数据,8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28万亿元,同比多增694亿元;社会融资规模3.58万亿元,同比多增1.39万亿元。简单地说,就是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加大了放贷力度,这些钱会在未来一段时间逐步转换成企业的经营业绩,从而带动GDP的增长。

  如果流动性整体宽裕,对资本市场应该是好事,毕竟直接融资也是社融的一部分,而且应加大直接融资的比重,潜台词也就是资本市场需要大发展。

  但是,流动性的相对宽裕却并没有让A股的权重股崛起,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市场风格在悄然发生转换。本周市场的一大焦点,就是前期涨幅巨大的机构抱团股纷纷崩塌,如长春高新海天味业等,连一等一的高手贵州茅台都出现了比较大的周跌幅,机构的分歧可见一斑。要说原因也很简单,击鼓传花找不到下家了,获利筹码太多了,资本可以“同甘”但未必能“共苦”。与此对应的是,市场的新热点也在逐步显现,如科创板、第三代半导体等,成为本周“明星”。

  科创板本周开始“点火”,这不出意外。要说理由,高层对科技创新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还有就是数百亿科创50ETF的规模入市。科创板经过前期的调整,几乎已经没有多大下降空间了,虽然科创板的公司股价都不低,但整个科创板二级市场的成本也基本就是如此了。既然没有多大的下降空间,又遇到新增流动性和科技行业的利好,出现大举反弹也是理所当然。而且科创板的公司很多属于“小而美”的标的,大资金一买就可能引发群体效应,如本周科创板领头羊铂力特周涨幅达到25%,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朱雀这个明星私募基金筹码超过5%而被动举牌。

  因此,目前A股面临的情况就是资金面相对宽裕,市场焦点重新回归科技股,“小而美”的科技股将主导9月到年底甚至明年年初的行情。观察目前的市场热点,需要注意科创板在触底反弹后能不能持续,毕竟科创板的公司股价都高高在上,估值不低。除了科创板,目前市场上科技属性最高的也有注册制制度创新的就是创业板了,但这个板块应尽量回避前期被诟病的“小而差”,可以选择“小而美”密切关注。选择的标准是总股本5亿以内或者不超过6亿,中期业绩不亏损或者去年没有持续亏损的记录,股价处于低位,行业科技属性较高。

  为什么选择总股本5亿以内或者不超过6亿,总市值不高的公司?科创板反弹龙头铂力特就是典型的袖珍股,创业板短期翻倍的次新股龙头卡倍亿也是袖珍股。此前市场炒作“小而差”,其实严格意义上讲不都是“小”,有的股价3、4元的创业板公司其实总股本并不小,超过10亿的比比皆是,反而是部分不超过6亿股的中低价创业板公司没有被资金发掘。前期炒作“小而差”的公司,很多属于老庄自救,因为很多前期套牢的筹码现在可以利用20%的交易制度“加杠杆”,只需要三五个交易日就可以翻倍。选择总股本不超过6亿股,就是先从“小”上入手,毕竟此次行情的导火索是20%交易制度改革,总股本小总市值低的公司容易获得市场的认可。选好总股本,再选定总市值,以50亿以内最好,也就是价格在8元以下,这样的流通筹码容易被市场收集,拉升的成本不高,这是关键。

  其次是要选相对“美”的“小”。也就是说亏损股、垃圾股、净资产破面值股、即将ST或者退市股、被监管层盯上有问题的股,这些公司尽量回避掉。选择中期业绩不亏、每股净资产在2元以上、商誉不高(这个对于创业板公司很重要,一旦计提就可能是亏损的导火索),或者今年因为疫情暂时亏损,但去年不亏的公司,这样的公司如果经营业绩是按季持续增长的更好。

  第三是行业的科技属性一定要高。这必须得符合A股市场年底炒作科技股浪潮的习惯,也能迎合目前的市场炒作热点。就最新的市场热点看,第三代半导体最火爆,但这个概念要挖掘低价股不容易;其次是云计算,这个虽然行业不是很新,但贵在有新的事件性驱动,股神巴菲特非常罕见地参与云计算公司Snowflake的IPO,阿里则高调发布了前沿性的云计算电脑,这些都可能成为云计算行情的催化剂;第三是科技含量高的新基建,如航空航天、高铁,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鼓励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铁路项目,这是一个信号,新基建的混改式发展将给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带来巨大的投资机会
  
  



  黄湘源:蚂蚁集团过会上市考验A股承受力 
  面对蚂蚁集团这样一下子就猛提至上千亿以上规模的融资压力,A股市场如果没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并辅之以必要并且切实可行的资金承接措施,要想让一个如此巨大的“吞金兽”平安落地,也是不容易的。

  9月18日晚间,上交所披露的科创板上市委审议会议结果显示,蚂蚁集团科创板IPO过会。从科创板IPO申请获受理到本次过会,蚂蚁集团共用时25天,该速度仅次于中芯国际的19天用时。

  资深投行人士预测,按目前审核效率,顺利的话,蚂蚁集团有望在下周获得科创板IPO注册,预计10月20日前后公司有望登陆资本市场。

  蚂蚁集团即将上市不免让市场又喜又忧。喜的是,蚂蚁集团一旦上市,中国股市就将直接增加一个像贵州茅台一样,走在全球市值前列的生力军。忧的是,如此庞大的一次性融资规模,对A股市场的承受力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蚂蚁集团最新估值为22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6万亿元。即使所发的港股有可能在其募资总额中占相当的比例,在A股市场所募的资金也将会是一个千亿级以上的数字。

  今年前8个月,A股首发募集资金规模为3015.11亿元,比去年全年多482.63亿元,这一水平也创出了近十年来的新高。注册制在科创板、创业板的先后落地,不仅加快了企业上市的节奏,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不过,234家IPO企业所募集资金规模的全部总和,也不过相当于约两个蚂蚁集团。每家平均募集的12.88亿元资金也许尚不足蚂蚁金服的一个零头。值此A股站上3300点乃至3400点并迫切地期望4000点甚至更高目标之际,市场融资需求超乎寻常的旺盛,而增量资金的跟进却不免有所脱力,由此而导致的市场投融资功能的失衡十分明显。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市场一直徘徊不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在融资压力不减,而增量资金不足还未能得到根本性转变的情况下,人们的投资热情和做多信心难免会产生动摇。

  今年以来,已有京东、网易回归港股,中芯国际寒武纪A股上市,蚂蚁集团拟AH股上市,京东数科、陆金所、滴滴、字节跳动、商汤科技也纷纷启动IPO计划。2020年或堪称独角兽回归的最好年份。A股市场尽管本身仍处在增量IPO连绵不断的压力之下,却依然以极大的热情迎接“海外游子”的回归。以同期回归A股上市的独角兽中芯国际康希诺为例,一个实际募集资金高达456亿元,超募两倍多,另一个则募资52亿元,其中超募资金也达到了39.7亿元。不过,与蚂蚁集团相比,即使在超募状态下,上述两家独角兽也不过相当于蚂蚁集团在A股计划融资标的的三分之一左右。A股市场如果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资金实力,光是凭着这一股子对独角兽情有独钟的热情,是不是能够承接得下蚂蚁集团这样的庞然大物,还需要市场来给出答案。

  数据显示,蚂蚁集团2015年税前利润42.54亿元,2016年却下降近一半至29.06亿元,2017年快速增长为131.90亿元,2018年却又亏损19亿元。2019年,蚂蚁集团透露出上市的打算,而当年其实现营业收入1200亿元,净利润170亿元。由此可见,上市前的蚂蚁集团之所以能获得如此高的估值,并非浪得虚名。

  蚂蚁集团作为独角兽回归,最吸引人的并不是它的金融属性,而是科技属性。蚂蚁集团的市值规模再大,在所能提供的金融服务能量上也未必比得过国内的各大银行。在此次决定上市之前,已经由蚂蚁金服改名为蚂蚁科技集团,这意味着未来上市的蚂蚁集团能提供的将并不是一般的金融服务,而是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转型金融服务。当其将含有区块链+供应链技术的金融科技落地于更多的产业和中小微企业,提高全社会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效率,降低其融资成本,人们有理由相信,一旦上市,这家非同一般的金融服务公司会很快成长为一家具备金融生态无限可能性的超级公司。而这,不也正是巴菲特心目中“要透过窗户向前看”的那种理想的成长性公司吗?

  如果说作为投资的最重要策略就是选择具有投资价值的成长性公司,那么,作为IPO来说,则不仅要看申请上市的企业所提出的融资计划是否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同时,也不能不在乎市场本身的资金承接能力。如果市场具有充沛的资金承接能力,不要说每周发七、八只新股,就是一个月连发几十只新股也不在话下。如果市场没有资金承接能力,则不要说每周三、四只,就是停停歇歇市场也还会叫苦连天。增强市场承接能力的治本之道在于吐故纳新,既要在不断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基础上吸引更多增量资金入市,又要加快不合格企业退市,让市场不断减轻过于沉重的成长性压力。如果还是像过去那样坚持用增强“负荷”的方法去测试市场,非得逼迫市场勉为其难地去适应越来越大的IPO融资压力不可,那么,不要说市场在如此高强度融资压力的逼迫下会渐渐失去活力,恐怕不逼出“心脏病”也就算万幸了。蚂蚁集团如果真的是投资者心目中理想的高成长性公司,当然不可能也不应当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不过,面对蚂蚁集团这样一下子就猛提至上千亿以上规模的融资压力,市场如果没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并辅之以必要并且切实可行的资金承接措施,要想让一个如此巨大的“吞金兽”平安落地,也是不容易的。对于市场管理者来说,重要的不仅是让蚂蚁集团顺利上市,更重要的是如何让蚂蚁集团上市后的整个市场也能继续保持平稳运行的态势。倘若单纯因为照顾蚂蚁集团过于巨大的融资需求,而影响了资本市场在保持自身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支持实体经济预期计划的顺利实施,那当然也是万万不可的。否则,岂不也有违资本市场引进蚂蚁集团之类独角兽的本意
  



  郭施亮:取消新股市值配售会降低股民投资热情
  如果采取过快的IPO发行节奏,且注册制下一味追求新股大量发行,缺乏了有效的优胜劣汰机制,那么新股首日破发的现象也会迟早出现。当首日破发的新股数量足够多时,长期锁定的市值配售资金可能会出现明显松动。

  新股发行市值配售模式取代全额预缴模式已有多年时间,这些年来,因市值配售的存在,促使大量投资者有针对性的持有沪深市场的股票市值,意在获得新股申购的资格。

  根据规则,以上交所为例,申购市值的起点为1万元,且持股市值是按照T-2日前20个交易日的日均持有市值进行计算,投资者每1万元的沪市市值可以申购一个申购单位。至于深交所,则是以每5000元深市市值可以申购一个申购单位,沪深市场同时拥有一定规模的持股市值,才能够获得市值配售打新的机会。

  对投资者来说,持股市值越高,获得打新的机会越多,潜在的中签率越高。不过,在实际情况下,除了少数大盘股需要具备较高的持股市值之外,多数新股对持股市值的要求并不算很高,沪深市场的持股市值在20万左右,即可满足不少新股顶格申购的需求。

  与以往全额预缴等方式相比,新股市值配售的方式要求投资者持有A股股票市值,方可获得新股打新的机会。自市值配售规则出台以来,投资者不得不增加A股市场的持股市值规模,且逐渐对股票价格相对稳定的白马股以及部分蓝筹股形成了依赖,从某种程度上保障了部分白马蓝筹股的流动性。

  市值配售是否取消,成为了近期市场关注的焦点。对投资者来说,一直保持一定资金规模的持股市值,主要是看到了多年来A股新股的溢价效应。

  但是,当前市场所面临的问题是,科创板以及创业板市场已经先后实施了注册制改革,未来市场IPO的节奏也会保持较快的速度,随着IPO发行提速,未来新股的投资价值以及赚钱效应也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

  从实际情况分析,只要市场的IPO发行节奏足够快,注册发行的IPO足够多,那么A股新股溢价效应终会不断下降,未来新股的表现,将会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首日上市破发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加。

  对投资者来说,这些年来主要的投资收益,一方面来自于新股的中签收益;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于持股市值的增值部分。

  假如A股市场取消了市值配售规则,取而代之的是全额预缴的模式,那么也会引发不少资金的抛售意愿。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一旦新股溢价效应消失,新股市值配售的意义显得不大,投资者可能会采取降低市值配售比例,或将资金转移至其余投资渠道之中;另一方面则是降低持股市值,用更多的钱来完成打新预缴,对股票市场来说,自然也会受到不小的冲击。

  从某种角度分析,庞大的市值配售规模,锁定了大量的流动资金,在适度的新股溢价效应下,也是实现多方互利共赢的结果。不过,当这一种新股溢价效应的终结,可能会打破多方的利益平衡,那么当新股破发现象足够多时,投资者也会丢失市值配售的意愿,取而代之的,则是积极寻求其它更具保值增值的投资渠道,甚至降低股票投资的比例。

  由此可见,保持适度的新股溢价效应,有利于锁定股票市场的持股市值资金,也是有利于注册制的稳步推进。但是,如果采取过快的IPO发行节奏,且注册制下一味追求新股大量发行,缺乏了有效的优胜劣汰机制,那么新股首日破发的现象也会迟早出现。当首日破发的新股数量足够多时,长期锁定的市值配售资金可能会出现明显松动,若A股市场没有足够的赚钱效应稳住这些资金,那么仍需要警惕市值配售资金的抛售压力
  


  宋清辉:深圳与东莞协同发展经验值得借鉴
  深圳和东莞的优势互补,是现阶段产业链的升级迭代。目前,莞深产业合作的重点在于产业技术转移,简而言之,将研发和营销总部建在深圳,制造工作、生产车间设在东莞,已经成为深圳众多高新科技产业的“基础操作”。

  因为十分注重和学习深圳经验,近年来东莞实施创新驱动力度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官方也曾提出,东莞要认真学习深圳高站位谋划城市发展的视野,高水平实施创新驱动的韧劲,高质量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高起点推进法治建设的作为,推动东莞转型升级,与深圳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实现共同进步。

  莞深合作的这些年,特点在于不断有深圳本土企业选择在东莞“扩建”,将生产和研发基地迁址东莞,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主要在于深圳本土企业承担的成本逐渐加大,以及深圳西部和东莞接壤。地域面积和土地成本,东莞和深圳相比都便宜,具备“吸引力”;地理位置上,东莞与深圳西部相邻,深圳西部的前海、后海、大学城等地区设有诸多高新尖产业园区和企业总部,与东莞极为接近。地理位置的优势,令东莞的高质量发展存在必然性。

  亮点在于,东莞的创新成果近年来不断涌现,电子信息制造业表现突出,而这种亮点也是深圳创新驱动、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电子信息制造过程中曾经取得的成绩,可见深圳经验的重要性。

  深圳和东莞的优势互补,是现阶段产业链的升级迭代。目前,莞深产业合作的重点在于产业技术转移,简而言之,将研发和营销总部建在深圳,制造工作、生产车间设在东莞,已经成为深圳众多高新科技产业的“基础操作”。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以制造业为主的东莞并非重点布局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制造”升级为“智造”后,配合深圳相对完善的技术产业以及清晰的供应链,东莞的产业逐步从以劳动密集为主的传统“三来一补”,升级到高附加值信息产业。因此,深圳的高新产业将推动东莞制造业发展,东莞智造的生产优化使深圳各产业供应链不断完善,两者相辅相成,互利共赢。

  近年来,深莞两地的合作从产业向更多维度合作,如今深莞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要共建好这个超级工程,需要做好统筹协调,统一思想做好建设。

  2020年6月,深圳发布《光明科学城空间规划纲要》,内容中提及加强光明科学城与东莞松山湖的联系,即共建环巍峨山大科学装置群。

  要建好这个工程,需要两市统一行动,成立相应的共建组织部门,安排专业团队统筹协调。除了协调空间布局之外,还要协调好各科研、高校之间的关系,使各单位之间实现优势互补,促进良性竞争,提升科研和转换效率。达到共建预期效果之后,将融合发展推动的相关经验继续应用在其他领域。

  无论在哪里,产业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根本。深莞两城之间的交通建设使两者无缝对接,几乎消除了人员往来、生产材料及样品输送、成品销售等方面因距离问题而产生的阻碍,利于两地产业高效融合。人员往来所需耗费的大量时间被节省,深莞两地人员交流、沟通更为快捷,创造更多合作机会,能活跃两地市场;工厂、车间所需要生产材料能快速运输到位,材料的及时补充便于企业制订好生产计划,满足生产需求,样品也可以快速交给客户,以确定后期新的生产计划;成品销售方面,路网联通可以将货物按照全球订单,快速分置到机场、车站、码头等地。

  随着大湾区的互联互通,需要面对的现实是,深圳城市不断升级,深圳向外辐射的产业也越来越高级,可选择的合作对象也很多。

  莞深协同发展,特别是产业方面要深度融合。一是建议继续深化产业互补,推动两地人员、企业、科研单位人员共同交流,相互学习发展经验,以长补短。二是建议创新驱动,双方均不能满足当前成绩,还需进一步深化改革,找到自身的弱点、痛点,各个击破。三是两地共同领导,或借鉴深汕特别合作区经验,在区域范围先行先试,寻找有助于两地产业深度融合的好方法
  





  应健中:新基金与新股都成了抢手货
  今年股市颇有戏剧性。上半年疫情导致了企业的大规模停产,经济压力大增,但中国股市却坐怀不乱、有惊无险,不仅二级市场指数跌宕起伏,仍保持着稳步向上的活跃势头,关键是一级市场的发行规模是近几年来最大的,市场扩容的速度创出了全球第一,这是难能可贵的。

  目前中国股市的总市值在历史最高区域,但新股的中签率仍然维持在万分之几的水准上,中新股的概率如同中彩票,尽管对大多数人而言,每次做的几乎都是无用功,万分之五的中签率换个说法就是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五的不中签率,但人们依然蜂拥而入,博一个万一成功了呢。也尽管有些新股已经跌破了发行价,比如凯赛生物,一个多月前申购,中签率万分之三,现在二级市场上买按发行价打八折,中签率100%,要多少有多少,破发是个别现象,投资者丝毫不减申购劲头,因为开盘之初,中签幸运者还是可以获利而走的。

  股市供求平衡靠两头,一头是增加股票供应,另一头是资金供应。今年不仅股票新股成抢手货,公募基金也成了抢手货,那些头部基金公司发行的热门产品,还实行了按比例配售,这样的两头热闹现象还真是千载难逢股市发展的好机会。其实公募基金也是差异很大的品种,天天在投资者眼前晃来晃去的产品都是佼佼者,而那些套三成、四成的基金趴在那儿都默默无闻,投资者的购买心态就是喜欢购买原始基金,1元买1份,起点清晰,隔段时间有差价跑赢存款、跑赢理财产品,他们就落袋为安,然后再去买1元1份的原始基金。至于套住了,那就放在那儿等解套。这样的心态也给基金发展提供了社会心理基础。

  下周基金市场推出科创50ETF基金,这是为科创板保驾护航的一个实质性举措。科创板上市一年多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170多家科技企业提供了融资机会,自去年底科创50指数实施以来,短短9个半月,科创50指数从1000点涨到1726点,现在回调至指数的中位数1300点之上,此时推出科创50ETF产品,其护盘之心十分明显。到本周为止科创板上市公司已经达到了175家,而科创50指数的样本股是175家中的佼佼者,这些公司其共同特征是行业代表性强、业绩正收益、成长性好,流通性好……,而且指数样本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更好的公司出现还将替换样本股,替换的实现考评末位淘汰制,这样就让科创50指数始终代表中国最好的科技企业。所以,从长远看,科创50未来的潜力巨大。

  对投资者而言,购买基金的时点很重要,1300点位置上购买基金赢面肯定比1700点要好,科创板实施的50万元入市门槛,而购买科创板ETF基金则没有门槛,交易成本低,能像股票那样在每日的盘面上操作,既可以做短线,做赚1分钱的短线差价,也能做定投,用“傻瓜投资法”进行操作,赚取科创板这个板块的平均利润。中国股市已经多元化、多层次化了,投资者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去选择各种机会
  


  文兴:从“卡脖子”名单看上海大数据站上制高点
  在严厉的外部环境和疫情冲击下,不少企业经历了难以抗拒的冲击,经济运行也经历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一晃眼马上就是中秋、国庆假期,2020年也“余额”不足。今年是新中国的第71个年头。今非昔比,中国如今已经是世界经济、文化、科技舞台上的重要引领者。但同样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媒体报道提到的一份名单,叫卡脖子名单,有以下这些内容:35项中国被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光刻机、芯片、操作系统、触觉传感器、真空蒸膜机、手机射频器件、航空发动机短舱、iCLIP技术、重型燃气轮机、激光雷达、适航标准、高端电容电阻、核心工业软件、ITO靶材、核心算法、航空钢材、铣刀、高端轴承钢、高压柱塞泵、航空设计软件、光刻机胶、高压共轨系统、透射式电镜、掘进机主轴承、微球、水下连接器、高端焊接电源、锂电池隔膜、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医学影像设备元器件、数据库管理系统、环氧树脂、超精密抛光工艺、高强度不锈钢、扫描电镜。

  其实我们知道,上述名单中的卡脖子技术短期克服是不太容易的,但是知道自己的不足和短板,就有了前进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证券市场不时对这份名单作出自己反应,时而寻找替代目标时而对一些进展在股价上表现出来,很精彩,这是针对卡脖子问题的替代进展情况,而经济发展正逐步形成中国新的发展大战略。

  近年来,以“美丽中国”、“新型城镇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供给侧改革”等关键词为代表的发展方向和改革重点为A股相关板块带来了许多投资机遇。

  今年5月,管理层首次提出了“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研究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同月,强调“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对于掌握核心技术,高层也有论述。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沙市考察调研。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装备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产品行销全球。习近平来到公司生产车间,察看装备制造流程,了解技术研发、生产制造情况,对他们的创新精神表示赞赏。习近平强调,自主创新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爬坡过坎、发展壮大的根本。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要坚定不移把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我们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关起门来搞建设,而是要继续扩大开放。

  如今“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有望成为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的关键政策指引,影响未来多年的系列政策制定,可能为中国经济和A股市场带来巨大的影响。

  而数据化和大数据正从众多角度对人们生活发挥作用,比如健康码在抗疫期间的作用,现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健康码作为数据化抗疫的延伸,成为各地政府用以平衡疫情防控与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的重要之举。

  上海最近在大数据研究中再度作出重要部署:国家级消费市场大数据联合实验室的成立了,这是上海在数字经济领域的一项先行先试,推进数据技术和消费市场深度融合应用。

  为何上海需要设立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呢?长期以来,我国传统商业消费统计主要使用企业侧数据,通过商业企业提供报表或者定期申报实现,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它有很多短板,比如,商业行为主体更丰富了,由于统计口径不同,一些在线经济行为主体难以统计归类;商业消费内容更复杂,特别是服务消费的外延更宽广了;支付方式也更多元,各种网络支付成了日常习惯。由于上海商业不断升级革新,消费市场主体跨界经营,在线经济与实体商业融合发展,就是市场变了,原有市场数据统计方式已跟不上发展节奏了。单靠人工申报的方式,容易与实际商业消费行为发生背离。被忽略的数据背后,往往正是那些商业领域新模式、新业态、新品牌和新消费行为,为了更加准确、实时地反映实际消费情况,在数字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把以人工申报为主的监测模式转变为人工智能监测,把事后报告转变为动态报告。

  以前企业端提供数据,现在数据来自个人支付终端,而消费端更能反映社会消费现状。数据的来源变了,在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已与多家大数据企业合作,包括可监测银行卡消费的银联智惠,可校核支付宝、微信和银行卡等多支付方式数据汇总的银联商务,可实现客流监测的上海联通、携程等,实现多维大数据的融合。而国家级消费市场大数据联合实验室的工作起点就是建立在上述汇总数据上,上海的大数据处理再度站在一个制高点上。上海的多学科合作以及数据处理能力,使得消费市场大数据实验室基地纳入中国银联、国网电力的数据,开展国际消费城市指标体系研究,开发出消费监测的数据体系、标准体系和指标体系,最终形成产品体系。这样可以使消费统计类型从单一视角向全视角转换。可根据消费时点,可实现夜间经济、周末经济、节假日经济、疫情特殊时期监测等;也可根据消费门类,也可将主题消费品类细分为首店、新业态店等。要知道这种大数据动态监测探索在上海先行先试,有望复制推广上升为地方标准或国家标准。中国数字经济总量现在已超过国内GDP的三分之一。数据是未来经济增长的资源,任何企业和消费者不仅是数据产生者,也是数据使用者。新基建浪潮下,各行各业产业智能化以及大数据的应用,让证券市场的发掘作用更为明显,那些被大数据运用推上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风口浪尖的上市公司一定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客观地说这次上海在大数据应用上再度站到一个制高点上了,值得庆幸
  

- CFi.CN 中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