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文章正文

12次降准释放长期资金8万亿元还被说“缩表”?此“缩表”扩张效应强!

加入日期:2020-5-25 21:13:36

  中华财富网(www.chinacaifu.cn)2020-5-25 21:13:36讯: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25日发布消息表示,降准导致的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收缩,不但不会使货币供应量收紧,反而具有很强的扩张效应,这与美联储等发达经济体央行减少债券持有量的“缩表”是收紧货币正相反。

  主要原因是,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商业银行被央行依法锁定的钱减少了,可以自由使用的钱相应增加了,从而提高了货币创造能力。

  平均存准率为9.4%

  较2018年初降低5.2个百分点

  2018年以来,人民银行12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共释放长期资金约8万亿元。

  其中,2018年4次降准释放资金3.65万亿元,2019年5次降准释放资金2.7万亿元,2020年初至5月的3次降准释放资金1.75万亿元。

  可以说,通过降准政策的实施,满足了银行体系特殊时点的流动性需求,加大了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降低了社会融资成本,推进了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鼓励了广大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当地、服务实体,有力地支持了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发挥了支持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

  2020年5月15日,金融机构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9.4%,较2018年初已降低5.2个百分点。

  其中不同类型的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如下:

  其中,大型银行包括国有大型银行,中型银行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等,小型银行包括4000多家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

  我国降准后出现的“缩表”具有扩张效应

  那么,市场讨论的央行资产负债表收缩是因何而来的呢?

  截至今年4月末,我国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显示,总资产为360347.67亿元,较去年年末的371130.48亿元减少10782.81亿元,确实呈现资产负债表收缩的现象。

  但是,因为资产负债表结构和货币政策操作方式的不同,不能将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收缩,简单类比为美联储的缩表,进而认为货币政策在收紧。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央行原行长助理张晓慧曾经撰文指出,人民银行通过降准对冲资产端变化后出现的“缩表”实际上具有扩张效应。一是补充了因资产减少导致的流动性缺口;二是降低了资金成本,并释放出相应的抵押品;三是提高了货币乘数,扩大了银行派生存贷款的能力。

  因此,观察银根的松紧,还是要看银行体系超额准备金水平的多少和货币市场利率的高低,而非央行“缩表”与否。

  而且,她以2018年4月25日央行下调部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并置换MLF为例,详细解释了降准对于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她在文章中指出,存款准备金率下降1个百分点,意味着央行资产负债表负债方的1.3万亿元法定存款准备金被转换为超额准备金(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央行负债方虽呈现一增一减,但资产负债表总规模未变。

  与此同时,降准当日商业银行用降准资金偿还9000亿元MLF后,则表现为央行资产负债表负债方的超额准备金减少,资产方的MLF余额也相应减少,此时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出现收缩即“缩表”。

  在上述操作完成后,银行体系流动性实际增加了4000亿元,而且商业银行的资金稳定性更强,资金成本也趋于下降,同时还释放出一定的MLF抵押品。这说明,央行此次“缩表”后,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水平是改善的。换言之,这次“缩表”并未带来流动性的收紧。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