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文章正文

李志林:六大利好激发做多热情 郭施亮:警惕资本套利

加入日期:2019-6-22 8:27:31

  中华财富网(www.chinacaifu.cn)2019-6-22 8:27:31讯:

  导读:
  李志林:六大利好激发做多热情
  桂浩明:海润成为仙股的启示
  郭施亮:创业板借壳“松绑”警惕资本套利
  黄湘源:别让一元股退市代人受过
  皮海洲:工业富联股价跌幅过半隐含两个警示

  李志林:六大利好激发做多热情
  上周二,一根长阳后连跌4天,周二更是创出了3191亿的地量。但是,本周三、四又来了两根大阳,周五更是一举夺下3000点整数关。本周大盘何以能够行情反转?

  六大利好助行情向上拓展
  利好之一,美国“极限施压”态度转变。上周二晚,美国总统特朗普打来电话,希望在G20大阪峰会期间再次与中国领导人会晤,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沟通。

  这表明,中国6.4%的经济增长率,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30%,唯一28个工业门类齐全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综合实力,让美国不敢小觑;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继续扩大,致使其国内对加征关税的反对声一浪高过一浪,特朗普宣布竞选连任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些都迫使特朗普政府强硬姿态放软,不得不重回谈判桌上来解决问题。

  此消息强烈刺激了全球股市上扬,美国股市已涨到26753点,离再创历史新高仅一步之遥。同样,也是本周A股收出大阳线的最主要因素。

  利好之二,全球出现降息的苗头。本周,继欧洲央行行长作了“需要采取再次降息或购买资产等额外刺激措施来应对未来的任何挑战”后,美联储也表示:“若美国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将采取适当措施以保证美国经济持续扩张”。

  市场普遍预期,7月份美联储降息的概率很大。若此,美元将会升值,人民币贬值压力减轻。中国央行也同样把降准、降息作为工具箱储备的工具。

  利好之三,中国央行发行基础货币,来解决市场的流动性。央行先是用3000亿元注入中小银行,随后又向7个头部券商注资,并允许券商发融资券。敏感人士意识到这是一个重大利好。

  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时,美联储也是通过三轮QE,大量购买国债,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从而使美股迅速走出危机,维系10年大牛市。2005年998点时,我国也采取了向券商无限制注入流动性的政策,随后爆发了2007年6124点的大牛市。那么,本次央行采取增发基础货币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会否也会催生股市大行情呢?很多人对此抱有一定的预期。

  利好之四,政府采取一系列刺激投资和内需的政策。临近年中,地方发力稳增长的步伐更急促了。广西、山东、安徽、湖南等多个省份密集发布新一批重点项目建设计划,涉及规模达数万亿元。除了传统的交通、能源等基建项目,5G商用、人工智能等以新技术为主要方向的新型基建成为投资热点。

  我国消费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日前,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印发《推动重点消费品更新升级畅通资源循环利用实施方案(2019—2020年)》,推动汽车、家电、消费电子产品更新升级。

  利好之五,QFII和RQFII即将双扩容,境外长期资金排队入场。6月17日,在第十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中,中方表示,欢迎英国投资者通过QFII与RQFII等渠道投资中国资本市场,并同意向英国机构批准和发放QFII和RQFII额度。此前,证监会也表示正在着手修订QFII、RQFII制度规则,进一步便利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中国资本市场。

  此外,继MSCI两次入市,将持有A股权重提高到10%后,6月24日,1097只A股的中小盘股,也将首批纳入富时罗素指数。

  利好之六,证监会将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该利好激活了市场,是周五在上证50和沪深300回调下,大盘冲上3000点大关的最大利好刺激,促使ST股、中小盘股、创业板全面爆发。

  以上六大利好在本周密集到位,使人们彻底放弃了补2804点缺口、再探2500点的念想,激发了做多热情,引领大盘直指5月6日中美经贸磋商遭挫折时留下的2886—3052点的跳空缺口,甚至有更高的预期。

  必须纠正“直接融资”两个误区
  很多年来,中国广大投资者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什么金融危机发源地的美国股市,欧债危机下的欧洲各国股市,以及日本股市都能迅速自我修复,走出了10年的大牛市?为什么唯独经济在全球一枝独秀的中国股市,至今仍在11年前的金融危机前高点6124点的半山腰之下徘徊?为什么中国银行存款有80多万亿,但人们宁愿去抢购房价涨了一二十倍的房子,打死也不愿意去买19年不涨的市值只有40万亿的A股呢?

  我以为,关键是对“加大直接融资比例”陷入了两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曲解了直接融资的含义。美国直接融资比例很高,但其中首要的是债券融资,占了60%—70%。直接融资中占其次是股权融资。就是通过频繁的并购重组,引进大量的场外资金进股市,受让股权,控股或参股,把股市做大做强。其动用的是股市外的增量资金,而不是股市内的存量资金。靠这招,美国股市的资金越来越多。直接融资中最少的是发行上市新股,其占直接融资的比例只有10%左右,美国股市在熊市中不发新股。即使在美国10年大牛市的大好氛围下,每年所发的新股也只有100多家或200多家。此外还有更多的是企业主动退市。

  但是,加大直接融资比例,到了中国却变得面目全非。因为担心企业发债券还不了本和息,容易出现兑付危机,所以对债券融资很少大力提倡。与此同时,把直接融资直接等同于多发新股,在刘士余任期的两年多时间里,竟然发行了711只新股。

  第二个误区,贬低、抑制并购重组。并购重组是全球股市百年历史上,最重要的融资功能、投资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和价值在发现功能,因而在股市中具有永恒的魅力。

  然而,在中国股市,并购重组却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诚然,在过往的并购重组中确实存在着虚假重组、财务造假、机构操纵的情况,但那是对违法违规惩罚太轻的问题,不能因噎废食。

  在我看来,鼓励支持购并重组,包括国资股、绩差股、ST股、创业板股,这是比发新股更重要、更有效的加大直接融资比重,是提高上市公司整体质量的根本途径,是促进股市活跃、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重大利好。

  我特别注意到,证监会在发布修改重组新规的意见时,用了“符合中国国情”这几个字,非常重要、得体!这意味着,证监会允许走下坡路的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场外企业,或新三板企业注入优质资产,使绩差企业获得重生,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这是证监会减少对市场的干预,让市场行为来做主的又一重大决策和部署。

  展望后市,市场将迎来宝贵的反弹时间窗口,至少将持续2-3周。(金融投资报)



  桂浩明:海润成为仙股的启示
  海润光伏,现在叫退市海润,上周五的收盘价是0.20元,本周开盘后又是连续跌停,到周四收盘只有0.13元了。在沪深股市历史上,这个是迄今以来的最低价。与每股900多元的贵州茅台相比,简直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在香港股市中,股价低于1元的股票,通常被称为“仙股”,而内地股市以往股价在1元以下的股票非常少,有的股票即便跌到了1元以下,很快也会被拉起来。不过,今年的情况就不同了,特别是那些进入到退市整理板的股票,绝大多数都跌到1元以下,而海润光伏则是其中最低的一个。

  海润光伏等成为“仙股”,这即是这些公司的悲剧,同时也是这些公司股东的悲剧。而认真思考一下这一悲剧,还是给人不少启发。应该说,像海润光伏这种现在进入退市整理板的企业,当初上市时大都情况还是不错的。就以海润光伏为例,它在光伏发电领域曾经也有过相应的优势,一度还跻身于新兴产业成长股的行列,股价最高时接近18元。但是,由于公司管理不善,盲目扩张,在光伏产业出现调整的背景下利润急剧下降,并且资金链发生问题,无法按期归还债务,成为上市公司中最早的债券违约公司之一。

  同时,公司的财务也非常不规范,以致为其提供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多次拒绝对其年度财务报告发表意见。这样几年下来,公司的现金被消耗殆尽,生产经营无法正常进行,濒于破产。

  在过去,对于这样的公司,虽然大家都知道问题很多,有退市风险,但总还是有人会去炒作。因为这些人相信,这种公司再烂,其作为上市公司的“壳”还是值钱的,只要经过资产重组,依然能够起死回生。也就是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市场上每每会出现对问题股、亏损股以及行将退市股的炒作,而且有的力度还不小。这种状况的存在,严重扭曲了市场的投资理念,使得股市投资演变成一场彻底的投机。而在这过程中,市场风险也是巨大的。一些中小股民盲目跟风炒作,导致出现重大亏损,有的甚至血本无归。也正是鉴于这种状况,近几年来监管部门加大了对这种过度投机行为的打击,同时对资产重组也进行了严格的监管,谨防为炒作而进行的“忽悠式重组”出现。由于规则的严密,加上对异常交易行为监管的强化,时下这种恶炒问题股、亏损股、行将退市股的局面,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抑制。因此,也就有了当前一批进入退市整理板股票价格跌破1元,成为“仙股”的局面,而海润光伏因为公司质地差,财务上已经资不抵债,而生产销售则不断萎缩,公司也没有了实际控制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普遍认为海润光伏要维持正常的经营活动已经十分困难,退市以后通过重整再度上升的希望也很渺茫,因此其股东也就只能选择卖出,结果它就成了股市上价格最低的品种。而这个现象也告诉人们,现在已经不是那个盲目流行资产重组,青睐绩差股的时期了,试图借助绩差公司的重组题材或重组预期来炒作获利,恐怕是没有什么可实施的空间了。

  当然,要从根本上消除对绩差公司的炒作现象,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现在沪深股市上已经有了一批“仙股”,今年被强制退市的公司也非个别,但是比起海外成熟市场来说,这个比例并不高,还是有大量绩差公司继续混迹于股市之中,其中有的也不时被炒作。从趋势上看,它们就是以后的“仙股”。而投资者如何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坚决地对绩差股说“不”,拒绝对此类股票的炒作,仍然是一个大问题。而更为重要的是还在于,应该努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推动它们规范运行,不断提升经济效益,而这才是从根本上化解“仙股”风险的前提和基础。(金融投资报)



  郭施亮:创业板借壳“松绑”警惕资本套利
  对于创业板借壳“松绑”,从有利的角度看,可以提升企业整体质量,并增强创业板的整体活力。但仍需要警惕资金炒作后的资本套利行为,对“忽悠式”重组等现象,更应该要强化监管,不断提升资本市场的违法违规成本,持续规范资本市场运行秩序。

  科创板第一股正式出炉,A股市场迎来了科创板时代。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无疑成为一项重要改革,这对A股市场的交易规则与盈利模式将会带来重要的影响。然而,让市场感到兴奋的,则是继科创板开板之后,创业板又迎来了一项重要改革。

  近日,证监会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简称《重组办法》)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具体而言,从该《重组办法》内容分析,主要强调了几方面的核心内容。一是拟取消重组上市认定标准的“净利润”指标。然而,在此之前,资产总额、总资产、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指标,其对重大资产重组的认定标准比较严格,如今的认定标准简化,则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速度与效率。二是拟将“累计首次原则”的计算期间缩短至36个月。在此之前,则是有60个月的规则约束,如今缩短两年的时间,时间上更显优势。三是拟支持符合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资产在创业板重组上市。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针对所有创业板上市公司都可以借壳“松绑”,而是有针对性放宽创业板的借壳条件,这也是此次《重组办法》比较有影响的举措。

  实际上,在上交所与深交所IPO资源较量的当下,前有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并引入大量科技创新企业,以提升市场的IPO资源获取能力,同时也被定位为国内资本市场改革与创新的试验田区,具有长期战略影响意义;后有创业板的借壳“松绑”,创业板市场也迎来了重要的改革,同时对符合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资产给予重组上市,这也是创业板市场的一项重要突破,与科创板市场相比,创业板的竞争力优势也在不断提升。

  除了上述三点以外,拟恢复重组上市的配套融资,同样也是创业板市场的重要改革举措之一。结合这几点核心要素,实际上也给了创业板市场,尤其是符合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资产的小市值企业带来了可想象空间。如果说科创板的改革与创新具有试验田的意义,那么创业板的重要改革,则是利于提升深市的核心竞争力,但无论是科创板还是创业板,都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改革的包容性与灵活性,对两大交易所优质IPO资源的引入起到比较积极的影响。

  不可否认的是,对于创业板借壳的“松绑”,确实具有重要意义。试想,如果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成功,那么可能会把注册制经验引导至创业板等市场板块之中,而作为高度市场化的产物,不仅会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整个市场的游戏规则与盈利模式,而且还会重构资本市场的估值体系,对于缺乏想象预期的中小市值股票,尤其是小市值股票,未来可能会有港股化趋势。但是,随着创业板借壳的“松绑”,有针对性的创业板企业重组上市,实际上有利于提升创业板市场的投资吸引力,并与科创板市场形成较为有力的竞争局面。或许,这也是提升深交所上市公司质地与投资吸引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不过,纵观A股市场的历史,借壳上市曾经引发市场的持续炒作,有的企业因借壳而华丽转身,甚至盈利能力得到实质性增强。但企业只是为了保壳而保壳,而借壳资产的质地并不乐观,数年之后,企业又一次陷入困局之中,但借壳概念爆炒后,部分重要股东却趁机在高位抛售股票,却间接损害了普通投资者的利益。

  由此可见,对于创业板借壳“松绑”,从有利的角度出发,可以提升企业整体质量,提升市场想象空间,增强创业板市场的整体活力。但是,仍需要警惕资金炒作后的资本套利行为,对“忽悠式”重组等现象,更应该要强化监管,不断提升资本市场的违法违规成本,进而持续规范资本市场健康正常的运行秩序。(金融投资报)



  黄湘源:别让一元股退市代人受过
  一元股退市归一元股退市,与退市海润这样因其他情形退市,而在进入退市整理期间沦为一元以下股的情况应该不属于同一个范畴。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将退市海润那样的退市股票也同一元退市股混为一谈,则是有违多元化退市制度本身的基本原则的。

  当退市海润还是*ST海润的时候,虽然曾经有望竞争一元退市第一股,但最终导致其终止上市的却并不是因为其退市整理期间股价持续低于了一元面值的缘故。对此,如果不分青红皂白,一概混为一谈,岂不等于让一元股退市制度代人受过?

  一元股退市,严格地说,其实是指连续20个交易日每日收盘价低于该股面值(1元)的股票将被终止上市,归根结底也就意味着投资者以“用脚投票”的方式直接决定相关股票退市不退市,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正是它被视之为市场化退市最高标准的道理之所在。在美国,退市标准的名称与我国有所不同,通常称之为“可持续挂牌最低标准”,这个标准在不同的市场可以分别有三套或四套,只要上市公司满足其中一套标准的全部数量指标,就可以持续挂牌;否则,就必须强制退市。纽约证交所与纳斯达克的三个子市场所设定的“可持续挂牌最低标准”均为“一美元退市标准”。根据美国耶鲁大学麦西教授多年来的跟踪研究,1995年至2005年11年间,美国三大全国性证交所共有9273只股票摘牌(退市),其中纽约证交所共退市1906家,纳斯达克共退市6257只,美国证交所共退市1010只。主动退市与强制退市大体各占一半,而1美元退市的股票数则占到了强制退市数量的一半以上。

  2012年5月1日生效的《创业板上市规则》,借鉴成熟市场经验,首次引入了两个市场化退市标准:一是“面值退市标准”,二是“成交量退市标准”。这也是本次退市制度改革的最大亮点之一。深交所随后于6月底发布的《股票上市规则》引入“1元退市标准”,并将B股也纳入规范范畴。当时,闽灿坤B收盘价自2012年7月9日起均低于人民币1元,这种情形一直维持到第20个交易日,其成为第一家退市一元股的命运已成为大概率事件。关键时刻,深交所却在三大报表态:对纯B股公司因触发市场指标而非财务指标引发退市的,鼓励公司通过大股东增持、公司回购、缩股等方式,维持上市地位……心有灵犀一点通,本已于8月1日停牌的闵坤灿B马上就于8月27日公布了缩股公告。缩股不仅令闵坤灿B成功规避了股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面值标准而退市的命运,同时也使得公司远离了连续120个交易日成交量低于100万股而被终止上市的可能性。这正是我国股市的退市制度虽然一直不断地在修改,却一直也不可能真正落实到位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在原因。在法不到位的条件下,不要说根本就无法真正做到该退则退,一直以来就无休无止地被炒个不停的借壳上市,更是当仁不让地成为规避退市的不二法门。

  也许是应该值得庆幸的,一元股退市制度出台了那么多年却一直颗粒无收的局面,终于在2018年得以宣告结束。2018年12月28日,中弘股份成为A股一元股退市制度的首例。然而,本来有可能抢在中弘股份之前的*ST海润,虽然通过所谓的并购重组而没有如愿成为第一只一元股,最终还是没能逃脱退市的命运。不过,这似乎并不妨碍它在死到临头之际还没有忘记“咬人”一口。如果在已经因触及退市条件而被终止上市的情况下,还可以因在为期30个交易日的退市整理期间股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而被归入一元股退市范畴,则岂不等于让一元股退市制度替触及亏损退市、违法退市等诸多强制退市标准的那些退市股,来为其承担其在退市整理期间所不可避免地给投资者造成更大损失的罪名?这与其说是在为退市机制多样化增光添彩,还不如说是对一元股退市制度的抹黑。

  目前,在A股市场交易日益低迷的情况下,一元股队伍也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不排除会出现第二只第三只甚至更多退市一元股的可能。不过,一元股退市归一元股退市,与退市海润这样因其他情形退市,而在进入退市整理期间沦为一元以下股的情况应该不属于同一个范畴。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将退市海润那样的退市股票也同一元退市股混为一谈,甚至还一视同仁地归之为所谓多元化退市产物的话,则不仅不免将让一元股退市制度代人受过,而且,势必也不利于投资者对本该对造成投资者损失负有责任的其他类型退市股追究责任并提起索赔,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这应该并不是实施一元股退市的初衷,也是有违多元化退市制度本身的基本原则的。(金融投资报)



  皮海洲:工业富联股价跌幅过半隐含两个警示
  首先说明了如何对待新经济公司,特别是独角兽的上市问题。其次工业富联的股价走势也表明,A股市场需要妥善解决限售股问题。6月10日该公司4.91亿股限售股解禁,占已上市流通股11.18亿股的43.92%,带给股价的冲击显而易见。

  工业富联是去年在A股上市的少数几家独角兽公司中的一家,目前上市刚满1年。该公司去年IPO时,在当时创下了企业从上会到过会的最快纪录,时间为36天。从当时来说,工业富联的发行与上市,在A股市场堪称是轰轰烈烈。不过,从一年后的情况来看,工业富联已没有了一年前的光华。公司股价不仅较上市之初的最高价26.36元跌幅过半,只剩下11.91元(6月12日收盘价),而且较13.77元的发行价也下跌了13.51%,处于破发状态。不仅二级市场上的投资者损失巨大,而且参与新股配售的机构投资者也都处于套牢状态。工业富联上市一年来的走势难免让投资者大失所望。但尽管如此,工业富联这一年来的走势还是有典型性意义的,值得投资者关注与思考,并从中收获到一些有益的启示,或值得整个A股市场来正视与解决的问题。

  那么,工业富联股价这一年来的走势说明了什么呢?个人以为,它至少说明了两个具有典型性意义的问题。

  首先是如何对待新经济公司,特别是独角兽公司的上市问题。近年来,新经济在全球取得了迅猛发展,一些新经济公司因此获得了在全球各地交易所上市的机会,有的公司甚至还是以“独角兽”之名登陆资本市场。而基于对新经济的热捧,一些新经济公司的上市要么获得了较高的发行价格,要么在上市后还一度受到市场的热炒。

  从市场的角度来说,追逐新经济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过,从投资的角度来说,这种追逐却未必是一件好事。我国有句古语叫做“人多的地方别去”,巴菲特也有句名言称“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说的都是投资上的一个道理。新经济公司红火,大家都在追逐新经济公司,如此一来,公司的股价自然低不了。这样的投资自然就有风险了。所以,工业富联股价出现跌幅过半的走势,并不令人意外。毕竟工业富联上市之时头上带着诸多光环,遭到众多投资者的追逐,包括阿里、腾讯也都现身于工业富联的战略投资者名单之中。因此,工业富联上市之时股价被推高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相对应的是,市场的炒作热情过后,其股价的下跌也是意料之中的。

  工业富联的这种走势实际上也是新经济公司最近一年股价的典型走势。有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到今年6月7日,国内共有46家新经济公司在美股或港股上市,相比上市首日收盘价,这46家上市公司中,有40家股价下跌,占比高达87%。其中,有12家公司股价跌幅超过50%,市值腰斩或蒸发大半。可见,工业富联的走势确实是新经济公司中的一个典型,它提醒投资者对新经济公司的上市务必保持一份理性。

  其次,工业富联的股价走势也表明,A股市场需要妥善解决限售股问题。自4月下旬以来,A股进入调整走势,而工业富联的回调不仅早于大盘一天,而且下跌幅度也远远超过大盘。比如,期间上证指数的最大跌幅为13.94%,工业富联的最大跌幅则达到了41.41%。而工业富联近期股价的大跌明显与公司股票上市一年部分限售股的解禁有关。6月10日该公司有4.91亿股限售股解禁,占已上市流通股11.18亿股的43.92%。解禁股占比如此之高,带给公司股价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6月10日当天,公司股价盘中较长时间跌停就是最好的证明。

  正因如此,工业富联的下跌也提醒A股市场需要妥善处理限售股问题。作为一只大型航母股,工业富联首发的股份占比本来就低,仅为总股本的10%。而这为数不多的股份又要将其中的30%进行战略配售并加以锁定,而且网下打新部分也锁定2.61亿股。这种对股份加以锁定的做法固然有利于新股的顺利发行,却人为地改变了市场的供求结构,推高了股票的发行价格,为新股上市后的短炒创造了条件,此举也实际上加大了新股的投资风险。这一年来工业富联股价的持续下跌也表明了这一点。如何妥善处理限售股问题,这显然是A股市场需要正视的一个焦点问题。(金融投资报)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