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文章正文

李志林:四批混改将成新热点 郭施亮:场外配资该严打

加入日期:2019-4-20 8:23:46

  中华财富网(www.chinacaifu.cn)2019-4-20 8:23:46讯:

  导读:
  贺宛男:货币财政双扩张亦喜亦忧
  李志林:第四批混改将成A股新热点
  黄湘源:散户跑步进场不是牛市指标
  郭施亮:场外配资该严打 投资渠道也应拓宽
  皮海洲:“蹭热点”暴露信披规则不完善
  桂浩明:阻力渐次增大 市场需要放慢节奏
  应健中:为啥沪深交投日差千亿

  贺宛男:货币财政双扩张亦喜亦忧
  2019年中国经济一季报已公布,6.4%的GDP增速确实比预期要好。不仅是GDP,几乎所有宏观指标都显示,中国经济正从艰难的日子中走出来,开始触底回升。

  三驾马车中,投资从去年8月最低的5.3%,升至一季度的6.3%;消费从去年11月最低的8.1%,升至一季度的8.7%;进出口从今年1、2月仅增长0.7%,到一季度增3.7%,3月更是达到9.6%;工业增加值从1、2月增长5.3%,升至3月的8.5%;PMI更是在连续三个月处于50%以下的荣枯线后,3月终于爬到了50.5%……
  数据不错,其背后则是货币财政的双双扩张。

  货币方面,一季度高达8.18万亿的社会融资(同比多增2.34万亿),5.81万亿的银行信贷(同比多增9526亿),可谓前所未有。除了贷款大增外,社融中有两项分外凸显:一是企业债券净融资9071亿,同比多增3801亿;二是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净融资5391亿,同比多增4622亿。

  财政扩张的脚步也一点不慢。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53656亿元,同比增长6.2%;其中税收收入46706亿元,同比增长5.4%;均低于6.4%的GDP增长。而同期财政支出58629亿元,支大于收近5000亿元。一季度就出现赤字,印象中从未有过。由于个税起征点提高,一季度个税下降29.7%;与进口有关的税收下降6.8%;而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大税种还是呈两位数的增长。不仅如此,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也下降6.2%,其中土地出让金下降9.5%。

  随着4月1日起增值税下调,5月1日起养老医保等缴费率下降,估计4月份乃至更长时间财政收入还会呈现低增长甚至负增长;而财政支出则现刚性增长。

  怎么办?办法自然有。其中之一就是发债,包括国债和地方债。如上所述,一季度地方债净融资就达近5400亿元,注意,这是“净融资”!而据财政部数据,一季度发行地方债高达14067亿元,可知有9000多亿是借新还旧。

  就如央行所说,在8万多亿的社融中,有6万多亿进入实体经济;而税率下调,养老医保等费率下降,对企业更是直接利好,经济指标自然就亮了起来。

  然而,我们不能不说,这样大力度的双扩张也令人担忧。

  有消息称,不久前被疯狂抢购的7只首批柜台地方政府债,已全部跌破面值,其背后的信息已经非常清楚。货币方面,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已经表示“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看来货币、财政可以扩张一段时间,但绝不会长此以往。

  在一季度的所有数据中,可以说90%以上都是增长的,但有一项却出奇的低:上面提到,一季度社会融资8.18万亿,什么银行信贷,企业债、地方债,乃至银行票据,委托贷款等均大幅增长,而境内股票融资531亿元,同比减少752亿元。

  发股募资仅531亿元,同比下降一半多,占社融的1%都不到!

  资本市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居然如此之低,高负债(银行贷款、企业债、地方债都是债)投入,低资本投入的对比竟如此强烈。高负债紧接着的肯定是高杠杆(前面的高杠杆尚未降下来,后面更高的杠杆又来了)。

  资本市场不能永远不作为!这正是新任证监会主席的使命。易主席上任之后市场明显宽松了许多。二级市场上,动不动临停的做法基本没有了;包括场内融资和场外融资也如雨后春笋一般,投资客和融资客都有一种“春天来了”的感觉。一级市场上,发审委对IPO企业的通过率更是大幅上升。数据显示,今年3月共8家企业上会,仅1家未过会,通过率87.5%;截止4月18日有11家企业上会,1家未过会,通过率90.9%。这让拟上市企业和投行备受鼓舞,今年4月(截止17日),新申报企业已达26家,这还不包括申报科创板并已被上交所受理的84家。

  科创板受理速度之快,让人目不暇接。从3月22日到4月18日,不到一个月时间,科创板受理企业居然已达84家之多,其中58家已问询。上交所的科创板上市委员会不是才38名委员吗?要开展问询,至少要详详细细地,并且非常专业地好好阅读招股书及相关资料,受理一星期就问询,真是神人哪!笔者不禁想起两三年前证监会发审委也就三四十人,一个人一年要参加几十场,一周要参加两三场发审会,那种疯狂发股的大跃进日子。

  但愿这样的日子不会再来。(金融投资报 贺宛男)



  李志林:第四批混改将成A股新热点
  本周,经历了周二的单日反转,大盘连续4天在3250点上方运行,有所不足的是,日均成交量由上周的8559亿,萎缩到7740亿。如何看待4月下旬和5月份A股走向?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一些信息中找到答案。

  3月金融数据和一季度经济数据令人鼓舞
  上周六公布的金融数据显示,3月M2增速8.6%,创13个月新高;M1增速4.6%,创8个月新高;M1在今年1月触底后快速上升,说明实体经济交易活动趋于活跃。3月新增信贷1.69万亿元,同比多增5777亿元,此前预期为1.25万亿元左右。信贷除了总量改善,结构也有所优化。

  3月社融增量2.86万亿元,此前预期1.85万亿元左右。尤值得强调的是,表内人民币贷款单月同比增速近71%,约2万亿的单月融资规模,为有数据公布以来的历史同期最高。

  金融指标是经济的先行指标,M2、信贷以及社融增速的向上拐点,成为领先于GDP增速的向上拐点。

  上周日,央行副行长发声:“中国股市正显示出触底和复苏迹象,外国证券投资流入的潜力正在上升”。

  央行力挺股市,是有着对股市估值判断基础的。截止上周五收盘,上证50仅10.34倍市盈率,沪深300仅13.07倍市盈率,上证综指仅14.11倍市盈率,为全球股市的估值洼地。深成指、中证500、中小板仅25.43倍、25.96倍、26.76倍市盈率,也是历史较低的市盈率。唯创业板53.79倍市盈率较高。就是说,除了创业板,其他指数的低估值,支持央行副行长对当前A股所下的结论。

  本周三国家统计局又公布了一季度经济数据:GDP增长6.4%,3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增速创4年半来的新高。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1.3%,消费的贡献率达到65.1%。从生产和需求两端来看,预示着今年中国经济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平稳增长向好的态势已明。

  软件产业发展顶层设计正在制定
  2018年,中国软件产业实现业务收入6.3万亿元,同比增长14.2%,规模以上企业数量3.78万家,然而,中国软件企业“既不大也不强”。为此,今年2月份,工信部起草了一份关于软件的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这一软件产业顶层设计将在今年上半年出台。

  在我看来,除了华为已经走在5G的世界前列之外,中国必须大力发展自主核心技术的高科技产业,诸如国产软件、集成电路、半导体、芯片、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等。

  国家的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就是股市热点的方向。今年前3个多月来,A股的高科技股涨势喜人,如中国软件从20.25—66.19元,涨幅227%;浪潮软件从15.01—33.88元,涨幅%126%;鼎捷软件从9.80—26.04元,涨幅166%;科蓝软件从13.43—65.10元,涨幅385%。

  我相信,上述各领域的高科技股,后市仍将是经久不衰的核心热点,值得投资者长期重点关注。

  100家混改试点已上报国务院4月18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表示,第四批试点备选名单已上报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待审定同意后,将启动试点实施工作。

  第四批试点数量将超过100家企业。从“扩领域”来看,第四批试点选择不局限于重要领域企业,也包括具有较强示范意义的充分竞争领域企业,以及已实现股权混合、拟进一步完善治理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特别是一些有影响力和示范作用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近期许多人呼吁,下一阶段的行情需要由新热点来带动。在我看来,“改革牛”的主题已经确定,就是100家混改试点,再加上前期确定的国改双百行动试点。

  因为现时的混改有一个重大的转变:允许在竞争性领域的国企混改中,放弃国有控股权,由民企和社会资本控股。这既涉及到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变化、控股权变化、所有制的变化、基本面变化,其意义相当于第二次股权分置改革,还必然提升股市的投资价值。

  最典型的格力电器,一则转让15%国有控股权的消息,便导致股价从47.24元涨到65.4元,涨幅达38.4%。

  混改的威力还反映在今年以来的央企改革股的火爆上。据统计,今年有22只央企改革股股价翻倍,占了今年整个市场100多只翻倍个股的五分之一。

  由于即将公布的100多家混改试点名单数量大、分布领域广,既有央企,更多的是地方国企。一旦名单正式公布,分批实施,将会通过试点个股股价的连续涨停,持续不断地推动国资改革股逐波上行,并带动整个市场的中小盘高成长股的上行。

  混改,既是推动上证指数冲上3500点的生力军,也是投资者分享改革红利的一次难得的机会。(金融投资报)



  黄湘源:散户跑步进场不是牛市指标
  人心思涨,人心向牛。牛市情结高涨固然并非不可思议,但缺乏底气的牛市论则不仅难以令人信服,也更难以令人心安。非理性的牛市呼唤,非但不能带来财富效应,反而有可能令踊跃入市的散户更加无法避免被割韭菜的命运,使其成为“韭菜指标”。

  散户跑步入市的热情足以让人感动。不过,历史上这种以散户入市为指标的牛市,通常总是以割韭菜而告终。所以,散户入市的指标上升得越快,越是不能不让人担心它会不会很快地就再次成为“韭菜指标”。

  有关统计显示,在上世纪的20年代至40年代,美国股市的散户比例一度也曾高达90%。不过,这一情况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养老金等机构投资者的大量入市,扩大了机构投资者比重。截至2018年中,美国机构投资者持有市值占比已经高达93.2%,而个人投资者持有市值占比不到6%。A股目前的情况却恰好相反。上交所发布的《上海证券交易所统计年鉴(2018卷)》显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从持股账户数看,沪市投资者为1.95亿人,其中自然人投资者1.94亿人,占比超过99%。然而从持股市值看,自然人投资者持股市值为5.94万亿,仅占总市值的21.17%。

  截至3月末,沪深两市投资者总数首次突破1.5亿户。其中,光是3月份新增的数量就达到202.48万户。加上1000万左右被叫醒的休眠账户,市场岂不等于一下子就激增了1200多万的生力军?不过,且莫高兴得太早。在上述这些新增账户或被叫醒账户中,毕竟大多属于散户。散户跑步入市,作为一种行情有可能拉升或正在拉升的过程中所常见的跟风现象,其本身并不是牛市标志,也不可能成为牛市标志。

  散户跑步入市,一方面无疑是因为从当前指数或个股板块的上涨中发现了赚钱效应;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了牛市论蛊惑的结果。一般来说,如果赚钱效应连散户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话,跟风者未免很容易踏入高位买入低位卖出的陷阱。不过,如果某些握有话语权的所谓权威人士一忽悠,我们的散户往往也很容易被鼓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跟风勇气。每日开户数十万的现象,在2007年,2015年,不是也曾见过多次吗?可是,曾几何时,随着牛市的急转直下,这种曾经被视为牛市标志的跟风指数不是很快就演变成为“韭菜指数”了吗?

  无可否认,当前的股指在短短3个月内就迅速上升了三百多点。不过,在似乎不无轻松地攀上了3200点之后,却非但没有更快速地拉升,反而一步三回头,至今似乎还在徘徊不前,进退两难。究竟是什么让我们的股指如此犹豫?如此踌躇?如此为难?在笔者看来,或至少有这样三个无法不引起重视的因素:
  一是尽管今年一季度GDP增长达到高于预期的6.4%,并不表明经济下行压力有所缓解。相反,正是由于各种政策利好,才使得一些经济因素有所企稳。如果内外环境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变化,这种暂时的稳定是不是能够有利于继续维持较为持久的增长态势,显然也还是很难确定的。目前的股市虽然还称不上经济增长的晴雨表,但估值的可靠不可靠毕竟靠的不是泡沫,而只能是业绩以及业绩的成长性。业绩的真增长还是假增长,始终是考验股市真牛还是假牛的试金石。

  二是在散户跑步入市的同时,产业资本却在加速离场。数据显示,从年初到4月15日。A股市场累计净减持26.12亿股,减持市值估算达370.66亿元,这个数字约相当于2018年全年的46.70%,不过却比2017年全年还高出了12.09%。根据今年以来沪深两市679家公司发布的1464份减持计划,合计拟减持总数最高将超过150亿股,估算减持市值超过1700亿元。事实上,在不少上市公司前期因资金紧张被质押的股权中,也不同程度存在爆仓、被强平或股权换资金的情况。如果加上由此而发生的股权转移情况,产业资本的离场情况之猛烈,不仅有可能远甚于2018年,而且也绝不会比历史上任何一年稍有逊色。这些上市公司大股东和高管们如此接近疯狂的减持行为,无疑也为牛市前景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三是投资者入市指标的上升虽然显示投资者看好后市,不过市场的活跃度如果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配资杠杆在起作用,那显然也是很危险的。事实上,不仅被称为北上资金的所谓外资未必都是真正的国外机构投资者,而在很大程度上有可能是与欧美养老基金、主权基金投资风格迥然不同的香港散户、本地券商或南洋游资。别看他们来势汹汹,稍有风吹草动,回撤起来的果断快捷,也绝非内地散户可比。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内地的新增资金中,如果没有注意到有没有被加了若干倍杠杆的配资,以及有多少这样的配资,这样的统计显然也是不真实和不全面的。2015年杠杆式配资的过度活跃所带来的牛市短促性风险仿佛就在眼前。对于配资杠杆的危害性怎么能够非但视若不见,反而还继续被当做牛市论的加分因素而沾沾自喜呢?

  人心思涨,人心向牛。牛市情结的高涨固然并非不可思议,但缺乏底气的牛市论则不仅难以令人信服,也更难以令人心安。非理性的牛市呼唤,非但不能带来财富效应,反而有可能令踊跃入市的散户更加无法避免被割韭菜的命运。不能不看到,散户入市之所以非但不能视为牛市指标,反而有很大的可能成为“韭菜指标”,这不仅是同投资者结构的不合理分不开的,同时也是由重融资轻回报的市场定位所决定的。所以,即使目前的行情不无可能出现结构性的上涨趋势,市场所真正需要的也决不是信口开河的牛市论高调,而是以科创板试点注册制为契机,促使市场在价值理念、投资回报方式以及监管维权机制等诸方面逐步实行根本性的转型,从而才有可能为一个真正意义上利国利民牛市的到来创造更好同时也更为现实的条件。(金融投资报)
  



  郭施亮:场外配资该严打 投资渠道也应拓宽
  证监会对场外配资保持严打态度,也是从一定程度上保障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以及维护市场持续稳定。但对于场外配资业务的持续活跃,并非仅从持续严打场外配资就可以完全根除,更需要解决“民间资金多,投资渠道少”以及资本强烈逐利性的问题。

  谈及场外配资,投资者很容易联想起2015年杠杆牛市行情下场外配资高度活跃的状况。然而,在“成也杠杆,败也杠杆”的市场环境下,杠杆资金对当时股票市场的撬动影响非常明显,但随着后来轰轰烈烈“去杠杆化”序幕的开启,中国股市随即出现非理性下跌走势,而高度依赖杠杆资金的结果也是不堪设想的。

  今年以来,中国股市出现单边上涨的走势,一举扭转了往日单边下行的运行趋势。在此期间,杠杆资金起到了较好的撬动影响。不过,与场内融资相比,场外配资的活跃度更引人关注。

  与场外配资相比,场内融资渠道一般是通过券商融资融券渠道进行,风控能力以及资金杠杆率相对可控,即使在2015年那一轮去杠杆风波下,场内融资牵涉到平仓乃至强行平仓的规模也处于相对可控的范围。至于场外配资,则其风控能力以及潜在资金杠杆率往往并不可控,甚至处于监管灰色地带之中。

  不过,在现实情况下,因券商两融的投资准入门槛较高,且潜在资金杠杆率偏低,一方面未达到准入门槛的投资者数量不少,另一方面则是激进投资者并不满足于偏低的资金杠杆率。由此一来,对于门槛偏低、资金杠杆率更高,且操作手续更便捷的场外配资,却成为了不少激进投资者的关注对象。

  今年以来,关于场外配资的消息不少,但对于2019年而言,可以认为是严打场外配资的重要年份。先从免职部分券商的营业部老总,再到证监会再度发文严打场外配资,从今年以来证监会的态度分析,证监会对场外配资仍然保持严打的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证监会保持对场外配资严打的背景下,近期有着国内第一配资平台称号的海南贝格富配资却发生了问题。与此同时,证监会表示海南贝格富科技有限公司不具备经营证券业务的资质。

  场外配资持续活跃,从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市场正常的运行秩序,而其高杠杆行为,更是加速了市场的投机色彩,降低了市场的持续稳定性。不过,恰恰因为资金杠杆率高、操作手续便捷而产生出不少的资金需求。但是,更为关键的是,因场外配资业务长期处于监管灰色地带,本身存在一定的监管难题。至于如海南贝格富等配资平台,可能会牵涉到从事非法证券业务活动,乃至诈骗活动,由此会引发更多的风险,这对于参与其中的投资者切身利益,无疑构成了直接的冲击。

  证监会稽查场外配资,且持续保持严打的态度,实际上也是从一定程度上保障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以及维护市场持续稳定的运行局面。但是,对于场外配资业务的持续活跃,并非仅从持续严打场外配资就可以完全根除这一现象。在实际情况下,更需要解决“民间资金多,投资渠道少”以及资本强烈逐利性的问题。

  除此以外,自今年以来,在股票市场投资环境持续活跃的背景下,却从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资本逐利性。对于部分资本而言,本身并不局限于场内融资的资金杠杆率需求,而场外配资似乎更符合资本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需求。由此一来,却激发了股票市场内融资与场外配资的持续活跃现象,但作为风控能力、资金杠杆率以及资金监控并不可控的场外配资,则更容易引起监管的警惕。如今看来,防范2015年杠杆牛市下场外配资高度活跃的风险现象,降低未来产生不必要的系统性风险,就颇显关键。(金融投资报)
  



  皮海洲:“蹭热点”暴露信披规则不完善
  东港股份之所以以“时间问题”作为自己“蹭热点”的借口,其暴露出来的是信息披露规则的不完善。比如,像东港股份这种“蹭热点”的公告为什么能够发布?像这种“蹭热点”公告,根本就不应该让其披露出来。在这方面应该有具体的规则规定。

  近日因为“蹭热点”而受到交易所问询的东港股份日前回应了深交所的问询。该公司董秘齐利国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分拆子公司不会对上市公司后期业绩形成不利影响,子公司登陆资本市场也仅是时间问题。”

  东港股份之所以被质疑“蹭热点”,显然与该公司4月8日晚的公告有关。该公告称,公司控股子公司东港瑞云数据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东港瑞云”)拟股份制改制并整体变更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对于股份制改制的目的,东港股份明确表示,将充分利用国家资本市场的新政策,在符合单独上市条件时,申请在国内A股单独上市融资,优先考虑在科创板申请上市,以拓展东港瑞云融资渠道。为此深交所在4月9日早间对该公司下发问询函,质疑东港股份有“蹭热点”行为,要求结合东港瑞云的基本情况,说明其目前是否具备分拆上市的可行性。于是这就有了东港股份对问询函的回应。

  根据东港股份的回复,虽然目前分拆上市实施细则和操作规则尚不明确,但先期启动东港瑞云的改制工作,目的在于建立健全东港瑞云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进行规范运作,通过规范治理,为东港瑞云拓宽融资渠道,促进东港瑞云的发展。如果未来有关实施细则明确允许,且东港瑞云符合申请条件,在上市公司股东大会批准后,则东港瑞云在前期的准备工作基础上能够较快地提交申请,从而加快单独申请上市的节奏。齐利国表示,“从业务角度来讲,即使目前分拆子公司登陆科创板没有成功,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从东港股份对问询函的回复以及公司董秘的回应来看,该公司分拆子公司上市的目标是明确的。在该公司看来,其子公司东港瑞云科创板上市只是时间问题。那么,这个“时间问题”能不能成为该公司“蹭热点”的借口呢?或者说,有了这个“时间问题”,东港股份就不是“蹭热点”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东港瑞云分拆到科创板上市,目前“八”字还没有一撇,现时就予以披露分拆到科创板上市,这“蹭热点”的意味还是很明显的。

  这一方面正如东港股份在回复公告中所表示的一样,东港瑞云进行股份制改制仅是拟单独申请上市的前期准备阶段,未来单独申请上市存在四大不确定性。这其中包括目前分拆上市实施细则和操作规则尚不明确,业务发展不达预期或无法通过单独上市的审核或注册,企业动作不规范等。正因为还只是处于前期改制阶段,且单独上市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此公告优先考虑申请科创板上市是不是太早了呢?就当下来说,又如何撇清得了“蹭热点”的嫌疑呢?

  另一方面是“时间问题”。这是一个非常不靠谱的问题,尤其是没有确定性。一两年之后上市是“时间问题”,一二十年之后上市同样还是“时间问题”。发布这种在时间上没有确定性的信息公告,这不只是涉及到“蹭热点”,同时也是对投资者的误导。正因如此,“时间问题”断然不能成为东港股份“蹭热点”的借口。

  而东港股份之所以以“时间问题”作为自己“蹭热点”的借口,这暴露出来的是信息披露规则的不完善。比如,像东港股份这种“蹭热点”的公告为什么能够发布?像这种“蹭热点”公告,根本就不应该让其披露出来。在这方面应该有具体的规则规定。又比如,对于这种“蹭热点”行为,缺少惩处措施,通常都是交易所“问询”了之。这对于“蹭热点”的公司来说根本构不成震慑力,这就难怪各种“蹭热点”的行为在A股市场络绎不绝。(金融投资报)
  



  桂浩明:阻力渐次增大 市场需要放慢节奏
  进入4月份,股市总体上还是维持了向上的格局,大盘交易重心较之前继续有所上移,指数基本上运行在3100点上方。不过,在这上涨的过程中,阻力明显加大。在4月上旬,大盘曾经上摸到3288点,摆出了一副突破3300点整数大关的架势,但结果却无功而返。特别是在4月中旬,借助3月份信贷规模及社融规模大幅度超预期的利好刺激,大盘出现了全面高开的行情,但指数在上行65点之后,居然掉头向下,到收盘时反过来下跌了10点,3200点再度得而复失。尽管在次日大盘又重返3200点,但走势多少显得有点拖沓。看得出,本轮反弹行情运行到此,开始遭遇到了不断增大的阻力,原先几乎是单边上涨的格局,已经为反复的盘中震荡所取代。

  从盘面来看,此间市场的一大特点就是成交量的放大,但现在基本停止了。在4月份之前的一个阶段,沪深两市动辄放出万亿级别的成交量,而到了4月份这种状况已较为罕见,甚至8000亿元的成交量也算是不少了。与此同时,北上资金净卖出的状况开始较为频繁地出现。显然,增量资金不断流入、外资强势入市的局面在4月份已经不再是一种常态。在资金供应格局发生改变的情况下,股市走势出现这样的变化,自然也是不可避免的。

  大盘从1月份的2440点起来,曾经气势如虹地连拉阳线,快速突破多个整数位,在不长的时间内将指数推高到3000点之上。回头来看,这里资金面的因素是起到了重要作用的。随着大环境的好转,很多在场外观望的资金开始积极入市,那些公募、私募基金翻多以后快速建仓。保险资金也是受命入市,仓位提高很快。但经过了两个多月的操作后,那些能够入市的资金基本上都已经入市了。虽然就全市场而言,流动性是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那些资金更多是要进入到实体经济中去的,能够通过溢出等途径进入股市的,数量极为有限。而另一方面,股市从3000点下跌到2500点,大致用了约半年时间,这期间成交量不断萎缩,最少的时候还不到3000亿元。此外,在这阶段下跌的主力是中小创板块,它们在代表性指数中所占的权重并不是很大,但其自身的杀伤力却不小。也因为这样,这些股票在下跌中几乎没有遇到多大的抵抗,属于无量跳空向下。而如此一来,遇到行情反弹,指数就比较容易上去,一些个股的活跃度也能够快速提高,行情自然迅速表现出强势。显然,4月份之前大盘的强势,与当时的资金条件以及之前的市场格局,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而现在,一方面资金格局已经发生变化,新的增量资金在供应上并不显得特别宽裕,而就指数位置来说,则是接近乃至切入了之前的成交密集区,每上一个台阶,都需要付出较之前大得多的代价。于是,单边上涨的行情也就不可能继续维续,行情在运行中会出现频繁的震荡。以前很少见的周线级别调整,这个时候也就变得有点司空见惯。这样的格局,对于已经习惯了行情连续拉阳线上涨的投资者来说,恐怕会不那么适应,但换个角度来说,它是必然要遇到的,也是无法回避的。

  应该说,从大环境而言,现在还是比较有利于市场上涨的,而且随着各种内外部条件的改善,股市的进一步上行也是有基础的。然而,毕竟是运行背景不同了,在阻力不断加大、资金供应又不是特别充分的情况下,市场需要放慢节奏,稳扎稳打,通过更为充分的震荡整理来集聚上行的力量,尤其是与基本面改善的节奏能够很好地协调起来,把行情活跃的立足点建立在企业利润回升的基础上,那么这波行情也就能够走得更远。(金融投资报)



  应健中:为啥沪深交投日差千亿?
  一个不容忽视的市场现象是,眼下股市依然是深强沪弱。以每日的成交量数据对比说话,随手攫取一个数据,本周四,沪市成交3235.08亿元,深市成交4299.14亿元,沪深交易量之比为43:57。当下市场两市每日交易量在8000亿元至1万亿元的水准上,每天深市比沪市交易量多1000多亿,这样的成交量天天挂在盘面上,沪市情何以堪?

  问题是,沪市的总市值比深市大多了,依然以本周四的数据说事,沪市总市值35.45万亿元,深市23.52万亿元,沪市总市值是两市总市值的六成,如此一对比,就明显地感觉到,沪市的弹性明显低于深市。尽管当下市场,沪市要开科创板的话题占据市场的眼球,但这波多头行情,科创板还只是在构建之中,最终得益的还是深市,从时间差上看,等科创板推出并使沪市优于科创板上市获得实际利益之时,沪深这种尴尬的局面能否逆转,还得拭目以待。

  中国股市的发展历史,从大脉络来看,实际上就是沪、深争夺市场份额的历史,早先两市曾经发生过恶性竞争,后来明确沪市以主板为主,深市筹建创业板,这一筹竟然筹了八年,这八年中沪市大扩容,大量央企改制的巨无霸股票登陆沪市,而深市坐冷板凳,期间创业板批不出,1999年只能推出一个变相的中小板,到2004年创业板才推了出来,此后轮到深市开始大扩容了,沪市尽管体量大,但大量超级大盘股走势呆滞,深市的活跃度远大于沪市了。

  为改变这种局面,沪市曾经提出过要建立“国际板”,没有如愿;后来又提出要建立“战略新兴板”,依然没有如愿,而去年11月沪市借助于天时、地利、人和,成功地获得开科创板的准许,从11月到如今,短短的5个月,股市进行了熊牛切换,这期间沪市紧锣密鼓地筹建科创板,但由于还没有科创板公司的直接上市亮相,无论低迷如今年1月,还是3月里股市的激情四射,沪深市场的成交量差异始终存在,沪深市场交易量常态的比例是45:55。

  要改变这个现象当然还是寄希望于科创板的尽快推出,在沪市庞大的33万亿总市值中扔进一批“鲶鱼”,去激活个股的活力,也增加科创板本身市场的交投量,做大盘面依然是一个最简单的办法。

  另外,寄希望于交易制度的改革,现在对未来科创板的憧憬是:上市前5日放开涨跌停板,之后每日上下20%涨跌停板,也许这样的交易制度设计能增加交易量,问题是,中国股市有N种交易制度,这对市场是好事吗?深圳市场已经发出声音,也要向沪市学习进行这样的改革,沪市的经验如果复制到深市,那市场最终还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了。

  深强沪弱的局面也许还会维持一段时日,对投资者而言,在操作上还是要跟着资金走,量大的地方意味着玩的人多,玩的人多意味着股票的弹性就好,市场的机会就多。今年的市场已经被激活,而有韧性的市场意味着市场还会跌宕起伏,投资者短线博弈的机会较多。(金融投资报)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