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文章正文

贺宛男:明年A股难现指数牛市 李志林:露出一丝曙光

加入日期:2019-12-7 8:06:31

  中华财富网(www.chinacaifu.cn)2019-12-7 8:06:31讯:

  导读:
  李志林:破年线危局中露出一丝曙光
  贺宛男:明年A股难现指数牛市
  黄湘源:花式重组炒作或聪明反被聪明误
  郭施亮:A股破净率又见 10% 这一次会怎样
  皮海洲:暴风集团是上市公司中的“毒药”


  李志林:破年线危局中露出一丝曙光
  上周五(11月末)上证综指报收2871点,首次收于年线之下。但本周A股7大指数却逆势走强,奇迹般地收出了周中阳线。是何原因?

  将重视投融资两端的平衡上周,在易会满主席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监管理念和使命”,表示要“想投资者之所想、虑投资者之所忧,解投资者之所难”之后,引起市场有识之士的强烈共鸣。

  易会满通过记者发表谈话,并同时在四大证券报的一版上加以报道:“新股将坚持常态化发行,不会因为各种因素而暂停IPO发行,也不会搞大跃进的集中核发批文;会根据目前的市场情况,保持平稳的发行节奏,重视市场投融资两端的平衡,明确市场预期,严把市场入口关,推动发行、注册和市场承受力的有机统一衔接”。

  这是易主席上任后第一次表态“不会搞新股发行大跃进”,“重视市场投融资两端的平衡”,“推动发行、注册和市场承受力的有机统一衔接”。

  可以说,证监会关于“不会搞扩容大跃进”的重要表态,是本周大盘收复年线,并领先全球涨幅的重要推动力。

  明年A股新增资金有望超万亿据多家券商对明年股市的研究策略报告,在今年A股市场新增资金5000亿的基础上,明年新增资金有望超万亿。

  本周还有一条利好。12月2日,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并将于2020年3月1日正式实施。

  这是一项实质性重大利好。截至目前,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5家国有大行以及光大银行招商银行2家股份制银行在内的7家银行的理财子公司均已经开业,另外还有多家银行的理财子公司处于批准筹建状态。未来理财子公司可大力发展股票型和混合型产品,深度参与资本市场,发展壮大机构投资者队伍,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

  并购重组举牌潮再起本周一,先是上海国资股飞乐音响重大重组停牌,三家优质企业参与并购。后是敦煌种业停牌,由北京首农股份有限公司借壳上市。本周二,中国太保举牌上海临港5%股权,成为第三大股东。随后西格玛借壳界龙实业。目前宝能系举牌南宁百货,已经三连板。

  三年前也是由险资举牌引发了一波中级反弹行情,上证指数一度涨幅超过800点。这次的举牌,是否会再次引起其他机构的连锁反应,掀起一波举牌收购潮,值得人们关注。“核心资产”抱团取暖出现松动
  这一两年来,机构大力鼓吹一个新名词——“拥抱核心资产”。但无论怎么变换花样,机构们抱团取暖的“核心资产”,哪怕是打着大消费旗号,仍然是万变不离其宗,属于周期性传统产业。

  请看A股前10大市值排名是:工商银行贵州茅台农业银行中国平安中国石油中国银行招商银行中国人寿五粮液中国石化。其中无一家高科技公司。

  再看美国前10大市值排名是:苹果、微软、谷歌、Alphabet、亚马逊、脸书、伯克希尔·哈撒韦、阿里巴巴、埃克森美孚、强生。其中无一家传统产业股。

  由此可见,A股机构抱团取暖的“核心资产”,并不是一种先进的投资理念,而只是为了追求眼前利益的权宜之计。未来,随着有自主核心技术的高科技得以大力发展,机构们现有的“核心资产”将彻底改观!

  近期,抱团取暖的高价白马股,先是白酒板块、医药板块连续大跳水,随后在本周又有国电南瑞双汇发展携手表演“大跳水”,市值分别蒸发超81亿和37亿。机构抱团取暖的白马股发生了松动,是市场加速见底的信号。

  年底时分,投资者关注指数还将跌到哪里。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如何抓紧布局明年有大涨潜力的个股。投资者现在应为明年的热点——高科技股提前布局。此外,水泥、建材、玻璃、大基建、养殖、国改、并购重组、举牌、股权转让等概念股,其胜在超跌廉价、估值合理,估计明春也会有一波行情。(金融投资报)



  贺宛男:明年A股难现指数牛市
  时近年底,各大券商纷纷举办2020年度投资策略会,那些头部券商齐喊“牛来了!”。

  就在12月5日,某券商称:“明年A股结构牛市可期,沪指有望达到3500点”。

  至于“健康牛”、“小康牛”、“成熟牛”、“结构牛”、“创新牛”之类的造词大赛,更是火爆开启,层出不穷……
  券商断言明年“牛来了”的依据主要有三:一是外资流入;二是盈利增长;三是估值洼地。

  先说外资流入。今年外资到底流入了多少,有各种数字,比较一致的说法是2000多亿人民币。就算如此,外资持有A股流通市值占比也就3%多一点。而有统计显示,今年(截至11月25日)两市已合计发布2652份减持公告,平均每天10份多,仅公告提及的重要股东净减持金额,就已超过2600亿元,净减持金额不仅创下近十年新高,更超过过去三年的净减持金额总和。明年更是减持大年,从2019年11月至2020年3月,A股将有1541亿股集中解禁,以现有价格计算,解禁总市值将高达1.9万亿元(当然解禁不等于减持)。据说明年外资净流入A股资金规模有望达到4500亿元,这些“净流入”与减持大军一比,不值一提。

  再说盈利增长。今年前三季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非金融企业盈利下降3.16%,估计全年也好不到哪里去。至于明年,需要告别房地产、基建推动增长的老路,转向创新型、消费型经济。但新经济到底能增长多少,谁也无法预计。

  最值得一说的是所谓“估值洼地”。是的,目前香港恒生指数9-10倍,上证指数13-14倍,比之道指20多倍纳指近30倍,确实堪称“洼地”。问题是,在恒生指数50家成分股中,金融占了45.75%,地产占10%,信息技术只占15%。恒指前十大成分股(腾讯、建行、中国移动、汇丰、友邦保险、中国平安、中海油、工行、新鸿基地产、香港联交所),真正属于高科技的仅腾讯一家。反观美股前十大(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脸谱、摩根大通、维沙、强生、沃尔玛、宝洁),高科技占比达70%。沪深两市前十大市值公司(工行、茅台、农行、平安、中石油、中行、招行、国寿、五粮液、中石化),更无一家高科技企业。

  毫无疑问,无论是行业前景还是企业成长性,金融地产之类的传统企业只能低估值,高科技企业理所当然估值较高。以美股为例,前五大高科技公司(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脸谱)目前市盈率分别为22.26倍、27.97倍、28.27倍、75.44倍、31.64倍。而A股创业板平均市盈率44.8倍,科创板更在70倍左右。同为高科技企业(更别说创业板和科创板中还有不少伪科技),A股一点不比美股便宜。

  再以美国和香港两地上市的阿里巴巴为例,目前阿里美股200美元/股,按港股1拆8,再按美元兑港元汇率1:7.83计算,其股价为195.75港元,而目前阿里港股股价为197.5港元。谁说港股便宜?

  至于说到金融地产,A股确实廉价。这是因为中国的商业银行息差之大、盈利之丰,为全世界所无,30来家上市银行居然占了全市场近3800家上市公司盈利的半壁江山。同样,房地产企业的高盈利也与楼市近年来高烧不退有关。

  由此看来,港股、A股为全球“估值洼地”的说法可以休也。

  既然上面提及的三大“依据”都不明确,A股明年会迎来指数牛市的说法就很难成立。不仅是明年,恐怕在A股市场转型之前,都不大可能出现轰轰烈烈的指数牛市。

  但这并不是说A股一直会熊气弥漫。记得之前笔者曾撰文提及,12年前上证指数曾高达6124点,彼时两市共有1458家上市公司,如今指数3000点都不到,但12年前已上市、目前仍在交易的1451只A股,有636只股价超过6124点水平,占比43.83%。其中,269只A股涨幅超100%,14只A股涨幅超过10倍。包括12年来涨幅达35倍的长春高新,30倍的华夏幸福,29倍的三安光电,22倍的恒瑞医药,15.5倍的通策医疗,13倍的片仔癀,12倍的格力电器,以及9倍的贵州茅台等等。

  同样,迄至今日,上证指数今年涨幅约为16.76%,可据统计,382只股票型基金平均业绩增长达35.96%;2962只混合型基金今年以来整体回报也达25.47%;表现最好的基金业绩涨幅甚至超过100%。

  看来,看轻指数精选个股,方是安身立市之道。(金融投资报)



  黄湘源:花式重组炒作或聪明反被聪明误
  即使是投机性炒作的始作俑者,如果掌握不好花式重组运作的分寸和市场炒作的节奏,也难免会“聪明反被聪明误”,自己把自己套在自己所设置的炒作圈套里。

  年末岁初,ST股花式重组概念炒作再起,尤其是在今年以来借壳上市、并购重组再融资松绑和市场化退市常态化之间的赛跑此起彼伏的情况下,带有朦胧预期特征的花式重组不仅更有紧迫感,也无可避免地带有更大的投机性。不过,对这种基于朦胧预期的花式重组所寄予的希望越大,往往失望也就越大。

  随着*ST华业的终止上市,今年以来已有两家ST股票面值退市,面值退市的总数也增加到7家。这与司空见惯了面值退市的成熟市场虽然还无法相比,但对于正在努力走出上市公司退市难的A股市场来说,毕竟不失为市场化退市常态化的一个良好开端。不过,市场化退市又遭遇借壳上市和并购重组再融资松绑,原本已经面临穷途末路的ST股票似乎又再次捞到了一根救命稻草。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ST股花式重组投机炒作之风再次卷土重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ST类股票来说,如果全年业绩有望得到改善,那么,来年摘掉ST帽子的希望就可能大增。就此而言,市场在年末岁初炒作ST股票,与其说是炒差炒烂,不如说博的是起死回生的希望。有关统计显示,2017年、2018年及2019年前三季度净利润连续亏损股共有43只,其中ST多达34只。从前三季度净利润亏损额来看,有2只亏损超百亿,超去年全年;8只目前仍处于暂停上市状态;11只今年或将继续亏损。即使从负债情况来看也不容乐观,上述43只股票中今年前三季度负债合计略低于总资产,至少15只已经资不抵债,个别的负债高达自身资产的8倍甚至19倍。然而,越是业绩处于不确定状态,只要有一点朦胧的重组预期,就不难吸引资金参与炒作。由此不难看出,市场炒作的并不是靠不住的业绩扭亏希望,而是并没有确定性的壳资源重组和借壳上市。

  市场之所以炒作ST的花式重组,所看重的无非是ST股脱胎换骨的希望。但是,无论是现实的业绩还是对政策的预期,这种基于朦胧预期的炒作越是花样百出反而越是没有多大希望。花式重组短线炒作的爆发力虽然有可能给部分炒作者带来一定的投机性收益,不过,收益的另一面是风险,没光的时候连影子都会离开你。即使是投机性炒作的始作俑者,如果掌握不好花式重组运作的分寸和市场炒作的节奏,也难免会“聪明反被聪明误”,自己把自己套在自己所设置的炒作圈套里。

  ST股的炒作一直是监管层严加监管的重点。可是,自从今年上半年证监会重组新规征求意见稿发布以来,为什么市场却反而又重新燃起了壳资源价值回归的希望呢?尽管从政策设计的初衷来看,并不是放任恶意炒壳,而是为了完善资本市场退出渠道和出清方式,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不过,由于市场在定位上习惯于把融资功能视之为天经地义的第一功能,而本应摆正位置的投资功能也就只能屈居其下。股市之所以一直熊气弥漫,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融资牛绊倒了投资牛。

  中国股市这种习惯于炒预期炒朦胧的投机性炒作风格,与政策市本身在变或一直就带一点不确定性是分不开的。此次重组新规再出台的时候,尽管有关负责人也曾说过空炒壳资源没有出路,然而,实际上却依然还是一边讲市场化退市,一边给壳重组放水。正是这种政策的不确定性给了市场炒重组炒概念炒预期更大的空间,才使得那些不停以切换主业以追逐市场热点,不停以烂尾式并购以迎合资本炒作,不停以令人眼花缭乱的会计处理财技以保壳续命的花式重组不仅能够一有机会就复活,而且还层出不穷地不断花样翻新。在这方面,某上市公司重组方案奇迹般的由否定变肯定也许是一个很好的说明。该重组方案最初曾因持续盈利能力和流动性存在不确定性等因素而在第一次送审时遭到否决,两个月后,问题还是那些问题,监管部门却认可了来自重组当事人的相关解释,第二次送审的重组方案也得以通过。发生变化的显然并不是重组方案本身,而是政策的倾向性。由于政策设计总体上的倾向性始终离不开重融资,并购重组新规的松绑力度越大,花式重组和市场炒作的投机性随之而越来越大也就势所难免。然而,重融资胜过重回报的并购重组新规在给了花式重组投机性炒作以更大想象空间的同时,也不免给花式重组中价值泡沫和道德风险的放大创造了机会。并不是所有花式重组的壳都有可能实现乌鸡变凤凰的飞跃,一旦花式重组失败,则市场所炒作的价值泡沫在被无情粉碎的同时,投资者对政策市也不能不一次又一次由希望而转变为失望。而对于一个有待恢复晴雨表功能的市场来说,并购重组新规跟发端于面值退市的退市市场化为什么不能在尊重和遵循市场规则的前提下一以贯之地更好结合起来呢?长远来看,重振市场的希望,寄托在由重融资向重回报的转变,比目前这种拣到篮里就是菜的花式重组,显然要更实在也更可靠得多。(金融投资报)



  郭施亮:A股破净率又见 10% 这一次会怎样?
  与 破 净 股 数 量 相比,股市破净率的高低则更具有参考性。按照目前10%左右的股市破净率水平,虽然不能说股市已经到达绝对安全区域,但也基本上处于相对安全的投资区域。

  破净股,言下之意就是上市公司股票的每股市场价格低于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价格。一般而言,如果在企业持续正常经营状态下,那么股票市场价格持续低于每股净资产价格,往往意味着某一家上市公司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

  不过,在实际情况下,A股市场的破净股往往集中在银行、钢铁、房地产等传统行业之中。这类行业板块,存在着盈利增速空间较小、行业周期景气度不佳等问题,甚至属于市场资金比较提防的夕阳产业。与之相比,对于成长性较强、盈利增速前景较好的行业板块,反而很少出现破净的问题。部分上市公司长期处于破净状态,实际上也反映出市场资金的一种态度。

  虽然破净股的投资价值与投资回报预期存在着不少的争议,但多年来,市场更关心A股市场破净股数量的增减以及股市破净率的高低。究其原因,股市破净率水平的变化,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市场环境的好坏,甚至被市场用作判断顶或底的有效指标之一。

  回顾过去几年A股市场的历史底部区域,在股市破净率等数据上,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可参考性。例如,在2005年A股触及998低点附近时,当时A股市场的破净率高达13.4%,破净率创出了当时的新高水平,随后大盘指数出现了触底回升的走势。又如2008年市场触及1664低点附近时,当时A股市场的破净率达到11%左右,破净率触及当时的新高水平后,股市很快触底回升。在2018年四季度市场接近调整低点时,当时股票市场的破净率高达13.7%,而大盘终于在2019年1月4日触及2440低点,随后出现了探底回升的走势。

  截至今年11月29日,A股市场合计368家上市公司跌破每股净资产,股市破净率达到10%左右。实际上,对于10%的股市破净率,在A股市场的历史中还是比较少见的。参考前几轮熊市调整低点,当市场的破净率跌破10%之后,往往意味着市场指数已经比较接近调整低点,投资者投资低吸的胜率也在显著提升。

  股市破净率的高低,会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市场的投资价值。但是,对于偏高的股市破净率,也未必意味着市场立即会出现触底回升的走势,更不能轻易确认股市牛熊拐点的出现。

  对于股票市场的见底与否,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市场自身的调节功能,而对于判断市场顶或底的指标,股市破净率更大程度上属于一种参考指标,而并非意味着市场指数完全跟随该指标发生变化。

  除此以外,对于A股市场中的破净率,也并非意味着具有足够的投资安全性。对于长期处于破净状态的上市公司,一方面在于上市公司所属的行业性质,市场资金的谨慎观望态度浓厚,一般不敢给予很高的估值定价;另一方面则在于破净行业多属于夕阳行业,缺乏盈利增长前景以及业绩爆发增长的能力,市场对夕阳行业、传统行业的投资信心并不高。

  近400家上市公司跌破净资产,A股市场破净股数量再创阶段性新高,这也是市场投资信心持续低迷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市场投资价值持续低估的表现。与破净股数量相比,股市破净率的高低则更具有参考性。按照目前10%左右的股市破净率水平,虽然不能说股市已经到达绝对安全区域,但也基本上处于相对安全的投资区域,对中长线资金来说,也是一个值得参考借鉴的市场信号。(金融投资报)



  皮海洲:暴风集团是上市公司中的“毒药”
  虽然A股市场需要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但让暴风集团这种“毒药公司”上市,显然不是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而是对股市资源的浪费,是对某些人圈钱行为的支持。

  12月2日,暴风集团连续发布两份公告。其中一份公告称,除了狱中的冯鑫外,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已全部辞职,协助信息披露事务的证券事务代表也已辞职,公司目前仅剩10余人,而且存在拖欠工资情形。而另一份公告则提示公司股票存在被暂停上市的风险。

  两份公告揭示的其实就是一个事实,即暴风集团目前已陷入极度困境之中。公司的“官”都辞职了,“兵”也没了,股票也面临着退市的风险。见过惨的上市公司,没见过惨到如此地步的上市公司。

  暴风集团在A股市场曾经红极一时。暴风集团(前身为“暴风科技”)于2015年3月24日在创业板上市。由于当时整个A股市场处于“疯牛”之中,加上暴风集团自带的“互联网基因”,以至该股上市后受到市场暴炒,上市后的前41个交易日,该股股价收出37个涨停,其中“一”字涨停28个,股价最高达到327.01元,股票市盈率超过千倍,成为市场上著名的“妖股”。而且暴风集团股票的高估值定位,成了市场上的一面旗帜,吸引着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跃跃欲试,都想回到A股上市。

  作为一家曾经风光无限的企业,暴风集团2016年在职员工达到1345人,如今却只有10名员工,不仅公司处于退市的边缘,而且公司办公地的钢化玻璃大门紧锁,保安甚至表示:“我不能告诉你我们是什么公司。”暴风集团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如此巨大的变迁,实在令人唏嘘。作为一家A股上市公司,暴风集团走到今天这一步并不令人奇怪,它甚至是意料之中的,暴风集团不过是A股上市公司的一个反面标本而已,只不过暴风集团的表现过于极端罢了。

  对于A股上市公司,它们上市之时都有一个说法叫作“做大做强”。而一些企业为了上市可以说是不择手段,有的企业甚至造假上市。这些企业一旦上市成功,原始股东们则是争相减持套现,而减持套现完毕,有的甚至还没有减持完毕,只是为了更好套现,高管们则纷纷辞职走人,然后将一个空壳甩给股市,任其自生自灭。

  暴风集团就是这样的典型。该公司原本是准备赴美上市的,但在赴美上市失败后,公司拆除VIE结构重新包装,并终于在2015年3月登陆创业板。而成功上市之后,公司原始股东的减持以及高管的辞职接连不断。2016 年 3月,暴风集团一半的股票解除限售,减持大幕拉开。其中,最凶猛的当属第二大股东。2016年4月7日,该股东通过大宗交易减持公司股票1100万股,一次性套现9.74亿元。2017年6月、2018年1月、2018年4月,又三轮减持共933万股,合计套现2.42亿元。

  公司第三大股东青岛金石2016年3月底发布减持计划,不到3个月的时间,青岛金石消失于前十大股东名单,套现接近10个亿。两名“明星投资人”蔡文胜和江伟强的减持也不甘落后。二人各持有2.69%的股份,2016年3月解禁期一到,江伟强在几天的时间内减持80万股,随后在3个月内清仓,套现5个亿以上;蔡文胜动作稍慢一点,解禁半年内清仓。解禁后1年时间,暴风集团十余家机构股东和个人投资者,包括华为投资、江阴海澜等,基本上都完成了清仓式减持。

  而在原始股东疯狂减持的同时,公司高管团队也是一边减持套现一边辞职走人。如公司董事、副总经理韦婵媛,持股数在董监高团队中仅次于冯鑫。2016年9月,韦婵媛从公司辞职。2016年、2017年,韦婵媛分别减持公司股票79万股、218.74万股,套现1亿元左右。2018年一季度,韦婵媛从前十大股东名单中退出。

  伴随着高管的减持与辞职,暴风集团的业绩也大幅亏损。2018年,公司亏损近11亿元,今年前3季度亏损6.5亿元。截至9月30日,暴风集团总负债10.17亿元,其股东权益为负6.6亿元,暴风集团成为一家资不抵债的空壳公司。

  对于A股市场来说,这样的上市公司显然是一味“毒药”。但遗憾的是,A股市场有不少这样的“毒药”,投资者显然是这类“毒药”的受害者。因此,对于A股市场来说,暴风集团的表现给市场敲响了一次警钟。虽然A股市场需要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但让暴风集团这种“毒药公司”上市,显然不是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而是对股市资源的浪费,是对某些人圈钱行为的支持。如何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该支持怎样的企业上市,如何让上市公司规范发展,这是摆在A股市场面前的重要课题。(金融投资报)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