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文章正文

贺宛男:“退出机制”有何深意?李志林:成长股的春天吗?

加入日期:2019-12-14 9:35:05

  中华财富网(www.chinacaifu.cn)2019-12-14 9:35:05讯:

  导读:
  贺宛男:突出退出机制有何深意?

  李志林:明年A股会是成长股的春天吗?

  刘柯:智能手表将成下一个蓝海
  黄湘源:股票期权散户的利益谁来保障
  郭施亮:卖房炒股与卖股炒房均不足取
  皮海洲:券商走向国际市场应摆脱“父爱”

  桂浩明:金融衍生品要惠及全体投资者
  应健中:关注北向资金动向
  曹中铭:科创板重组第一股诞生“三高”现象切莫忽视

  贺宛男:突出“退出机制”有何深意?
  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消息刷屏,A股港股均迎来大幅上涨。细心的投资者注意到,本次会议关于资本市场的表述减少了,但要点却更具体了。

  会议提及资本市场共41字,即“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健全退出机制,稳步推进创业板和新三板改革”。其中“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多次会议必提的;而“健全退出机制”、“创业板和新三板改革”则成了明年股市的主攻方向。

  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包括发行、上市、交易、退市以及信息披露和监管制度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什么独独将“退市机制”拎出来?还专门提到“创业板、新三板改革”?

  在笔者看来,“退出机制”与“创业板、新三板改革”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而核心则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三十而立,明年是中国股市的而立之年。然而,不客气地说,A股近四千家上市公司中,真正的好公司不多,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质量堪忧。打开财经网站,不时都能看到诸如高管被抓、资产查封、股权冻结、财务洗澡、业绩大降、暗箱操作,以及黑天鹅、爆雷、踩雷等等负面新闻,A股投资者更是长期陷于“七输一赢二平”的挣扎中。

  原因何在?根本原因就在“退出机制”缺失。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西方发达资本市场极少看到的“借壳上市”,在中国却如此之火。每年都有十几例乃至数十例的借壳个案,被炒翻天的也是所谓的“壳资源”或“借壳”概念。可是,今年似乎“火”不起来了。

  今年6月,证监会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创业板允许借壳。可是半年过去了,网上频频出现“创业板借壳第一股”,而真正发布公告的似乎就三家企业:吉药控股(300108)、山鼎设计(300492)、达志科技(300530)。欲争创业板借壳第一股的吉药控股,非但没有夺得这个实名,反而因涉嫌信披违规,面临监管层的追问或处罚。至于号称创业板借壳“实锤”的邦讯技术(300312)、久吾高科(300631)、津膜科技(300334)等等,更是无休止的下跌……
  今年沪深退市的12只股票,其中一多半系买壳上市或重大重组企业。如*ST海润、*ST华泽、*ST华信、*ST印纪、*ST大控*ST神城*ST华业等等。*ST华泽本系2013年借壳S*ST聚友而来,而S*ST聚友的前身又是成都泰康化纤,S*ST聚友曾被深交所连续暂停上市5年。

  就是诸如此类的连续亏损、多次停牌,屡教不改、屡罚不退的企业,成群结队地赖着不走,才“造就”了今日A股市场存在众多的问题股垃圾股。

  本来,好公司都不会去“借壳上市”。好端端的一个企业,明明符合上市条件,为什么前门不进走后门?发达资本市场无人问津的上市方式,在我国却趋之若鹜,原因之一就是A股实行核准制,发股必得有批文。证监会发的批文就是给企业的背书,过五关斩六将审批出来的,怎么能轻言退市?这也是A股退市难的重要原因。

  如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健全退出机制”之后,提及“创业板和新三板改革”,最近有关部门屡屡发声,就是要在创业板尽快实行注册制。12月13日,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在央视财经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明确提到“要把科创板半年的经验运用到创业板、新三板”。而实际上,新三板自成立之初,实行的基本就是注册制,即企业挂牌和股票发行交由市场判断。

  有意思的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创业板和新三板改革,前面有“稳步推进”作为定语,而退市制度并无“稳步”的提法。想来这同科创板的注册制由全国人大授权,而创业板实施注册制可能还要修法有关。另一方面,退市机制放在创业板改革之前,且如上述并无“稳步”的提法,说明“健全退市机制”来得更紧迫,对股市现状来得更重要。实际上关于退市,我们的法律法规不知制定了多少,现在所需要的只是加大力度,“做”!

  注册制管上市,退市制管退市,目的只有一个: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目前,中国证监会已经出台了《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行动计划》,承诺通过3年至5年的努力,使上市公司整体面貌有较大改观。什么叫“整体面貌有较大改观”?能不能给个量化的指标?(金.融.投.资.报 )



  李志林:明年A股会是成长股的春天吗?
  周五,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美贸易协议即将达成的利好刺激下,大盘一举收复120天线和60天线,进入了技术意义上的多头市场。

  明年A股将稳字当头
  明年政策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扎实做好“六稳”工作。明年政策的主线是:坚持“稳”字当头,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明年的货币政策基调是:由今年的“松紧适度”改为“灵活适度”,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不再提去年强调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明年A股的基调,我认为必然以维稳为主,力求股市稳中有涨。

  供求关系有望基本平衡
  上周,针对市场人士和专家对扩容的质疑,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及时作出了回应:“新股将坚持常态化发行,不会因为各种因素而暂停IPO发行,也不会搞大跃进的集中核发批文;会根据目前的市场情况,保持平稳的发行节奏,重视市场投融资两端的平衡,明确市场预期,严把市场入口关,推动发行、注册和市场承受力的有机统一衔接”。这可视为监管层对广大投资者的承诺!市场长期以来的扩容恐惧症将得到缓解。

  随后,监管层又颁发文件,允许银行理财子公司进A股市场,直接到证券公司开户,市场预计可带来1.34万亿新增资金。据各券商研究所预估,经第四季度北上资金持续净流入,境外资金持股市值已接近公募基金的1.9万亿,明年还会继续增加,明年A股的新增资金可达1万亿以上。

  尽管明年创业板和新三板也将加快改革,但应该不会发生扩容造成的供求失衡,股市一路走低的情况。

  低价成长股机会更多
  目前,机构在周期性“核心资产”的白马股中抱团取暖已有年余,绝大多数涨幅已十分可观,绝对股价较高,估值也不低,题材早被充分发掘。明年它们略有上涨可能,但指望超预期上涨则不现实。

  科创板已运行4个多月,65只挂牌股的平均估值在75倍市盈率左右,有7只股价在百元以上,与主板中小创的低价成长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明年1月22日科创板小非解禁前(科创板小非禁售期为6个月),在其股价调整不充分之前,科创板基本不具备参与价值。

  根据每年股市风水轮流转的规律和商品市场的最基本原则——比价原则,各路机构和广大投资者或另辟蹊径,到主板和中小板、创业板参与被多数人忽视的低价成长股。因而,明年“廉价资产”的低价成长股的机会可能更多些。

  个股连续涨停板不断增多
  市场转强的一个最鲜明的标志,就是连续涨停的个股在不断增多。近期,新股中的指南针16连板,斯迪克13连板,久量股份9连板,锦鸡股份累计11板,嘉美包装10连板。老股中,南宁百货8连板,万通智控6连板,漫步者5连板,劲拓股份4连板等等。这种新股和老股的连板效应,有助于激活股市,营造大盘稳中有涨的局面。

  能够连续涨停,即是成长股的魅力所在,并具有滚雪球的赚钱效应,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参与,从而体现股市的活力和韧性。

  低价成长股的涨幅惊人
  从4月8日大盘见顶3288点后涌现出的黑马股,很多都是是低价高成长股。

  涨幅500%以上的成长股黑马有:九鼎新材从5—32.55元,涨幅551%;万集科技从14.1—90.99元,涨幅545.3%;岷江水电从5.96—27.54元,涨幅530.9%;闻泰科技从17.71—106.85元,涨幅503.3%。

  涨幅400%以上的成长股黑马有:中潜股份从10.73—57.88元,涨幅439.4%;宝鼎科技从5.99—31.7元,涨幅429.2%;金运激光从8.87—45.36元,涨幅411.4%;科蓝软件从12.9—65.1元,涨幅404.7%;领益智造从2.41—12.15元,涨幅404.1%;兴齐眼药从19.29—97元,涨幅402.8%。

  涨幅在300%以上的成长股黑马有:金溢科技从15.3—76.17元,涨幅397.8%;商赢环球从4.9—23.4元,涨幅377.6%;正邦科技从5.25—24.67元,涨幅370%;中国软件从20.1—92.7元,涨幅358%;益生股份从12.11—54.78元,涨幅352.4%;益生股份从12.11—54.78元,涨幅352.4%;诚迈科技从6—27.16元,涨幅352.7%;武汉凡谷从6.24—27.16元,涨幅335.3%;沪电股份从6.80—26.6元,涨幅335.3%;南华科技从13.85—60元,涨幅333.2%;红宇新材从3.21—13.79元,涨幅329.6%;麦克奥迪从4.52—18.5元,涨幅309.3%。

  涨幅在200%以上的成长股黑马有:华正新材从14.03—55.68元,涨幅296.9%;济民制药从1.45—52.78元,涨幅292.4%;民和股份从11.15—43元,涨幅285.7%;中国长城从4.63—17.60元,涨幅280.1%;山鼎设计从18—67.99元,涨幅277.7%;天康生物从4.18—15.66元,涨幅274.6%;龙溪股份从5.26—19.2元,涨幅265%;梦网集团从7.03—24.26元,涨幅245%;中孚信息从17.73—160.98元,涨幅243.9%;新希望从7.23—23.76元,涨幅228.3%;立讯精密从12.81—37.56元,涨幅193.2%。在周末两大利好的鼓舞下,相信市场人气会有所凝聚,做多信心会所有增强,是明年A股震荡向上的重要保障!

  
  


  刘柯:智能手表将成下一个蓝海
  本周有一个比较特别的现象,那就是在10月开始的调整之后,指数出现了久违的连阳。12月以来,上证指数已经出现了8连阳,尽管周四没有实现9连阳,但周五依旧收出了一根涨幅1.78%的阳线。

  从热点题材看,最近的热门是以TWS无线耳机、CIS图像传感器芯片为首的消费科技概念,领头羊分别是漫步者晶方科技漫步者12月至今涨幅已达80%,一度录得连续5个涨停。晶方科技进入12月开始大爆发,据传晶方科技的订单已经排到了2020年四季度。

  指数连阳与题材热点的炒作有没有关联性?如果我们处于一个资金宽松,整体走牛的背景下,这样的情况就非常理想。但目前市场的存量资金在时至年底、IPO依旧常态化的背景下,要想实现指数与热点全面开花,可能偏乐观了一点。

  指数要走强,则至少权重股必须走势良好,而权重股是需要较多流动性支撑的,消耗的资金也会比较大。其实,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指数稳健,甚至能维持震荡格局即可,用有限的资金去点燃真正有代表性的题材概念,让有实质性支撑的热点题材持续发酵。

  题材概念的炒作,一定不能再单纯“讲故事”,而是要在行业热度起来以后能转化成先进生产力。作为大科技的一个分支,消费科技其实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题材,而智能穿戴应该是5G应用未来的一个风口。比如时下最热的TWS无线耳机,几年前就出现了,为什么现在才开始炒作?因为5G马上商用了。当然你要说TWS无线耳机有多大的技术含量,那倒真未必。在智能可穿戴领域,占市场份额最大的应该是智能手表,全球智能手表的出货量每年的增速高达40%以上,预计到2020年全球智能穿戴市场的空间将达到520亿美元,而智能手表将占据近一半的份额,这个份额远超TWS无线耳机。


  在5G商用的大风口上一切皆有可能,其资本市场的炒作之旅也许才刚刚开始。而智能穿戴的题材能不能发散也是关键,如果市场能将智能穿戴的炒作和实体市场科研前沿相结合,就是一个很好的良性互动,资本促进科研投入,科研投入成功以后反哺资本市场。就目前A股的实际情况看,由于产业进入门槛低,做TWS无线耳机的企业比较多,这个市场虽然在扩大,但已经逐步进入“红海”。

  但智能手表则不同,是智能穿戴的“蓝海”。

  就在本周,一直排名三四名开外的OPPO突然宣布未来3年投资500亿大手笔进行5G应用的技术研发,首当其冲的就是智能手表。而智能可穿戴的领军者苹果公司,在今年下半年重点发力的也是智能手表,毕竟智能手表占了苹果年销售收入的1/3。此外,华为、小米等国内电子巨头也纷纷发力智能手表,华为的智能手表一上市就成爆款,小米已发布小米品牌的智能手表,雷军甚至直言除了苹果和小米之外,市场上绝大部分智能手表都是大号的智能手环,由此可见小米对智能手表的看好。

  与A股上市公司蜂拥进入TWS无线耳机领域不同,智能手表的科技含量很高,进入门槛也高,市场上能进入整机生产者寥寥。目前市场份额最大的是苹果,大品牌还有华为、小米紧随其后,但这些都不是A股上市公司,A股上市公司中唯一有智能手表产品的是飞亚达,其也是中国钟表领域唯一一家上市公司。本周,飞亚达公告更改公司名称,高调宣布将从单一的钟表制造销售进军航空精密制造和智能穿戴领域,据公开信息,飞亚达智能手表的合作者包括国内柔性屏领军企业柔宇科技以及与中国移动关系密切的深圳和盈互联,其子品牌JEEP智能手表采用高通技术,可以实现4G全网独立通话及运动、导航、支付等功能。而这些就是雷军强调的智能手表的属性,只不过飞亚达已经提前实现了。

  
  


  黄湘源:股票期权散户的利益谁来保障
  股票期权下的做空机制不会因为你手里没有对冲工具而手下留情。在激烈的市场波动中,有人可以通过做对冲而保住自己的头寸甚至不无可能大获丰收,而不具备对冲手段的人就只能被动挨打。

  有道是:“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如果用这去看股票期货,即使谈不上大错特错,至少也可能会让你哑巴吃黄连。股票期权虽然不妨也可以说是“熟悉的陌生人”,不过,这个“熟悉的陌生人”毕竟不是一般的陌生人,越是“你不理他”,就越是“他必理你”。

  股票期权一开始是以企业对员工进行激励的一种方式而为投资者所熟悉。这种股票期权是上市公司给企业高管和技术骨干在一定期限内以事先约定的价格购买公司普通股的权利,不过,这种股票期权并不是从二级市场购买的,而是持有者向公司购买的未发行在外的流通股。一般情况下,股票期权的行使会增加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只有在其解除限售条件之后,才能进入流通市场。市场现在所面对的并不是这种用于企业内部激励的股票期权,而是另外一个同样也有着股票期权之称的“熟悉的陌生人”。

  对于投资者来说,股票期权其实也不能算是很陌生。早在2015年,上交所就推出上证50ETF期权。尽管上市初期由于参与交易的投资者较少,并没有给套利者创造很好的机会,但截至2018年末,上证50ETF期权投资者账户总数已达到30多万户。这次深交所推出的沪深300ETF期权,与上证50ETF期权既有所同也有所不同。如果说上证50ETF期权的投资标的是“超级大蓝筹指数”,那么,沪深300ETF期权则综合反映了沪深蓝筹股中最具代表性的300只规模大且流通性好的股票。沪深300ETF期权在持仓限额、风控处置、交易指令等七个方面与上证50ETF期权相比也存在一些差别。不过,这些差别总体上来说也只是相对很细微的。尽管它对于深市来说是第一个期权产品,但对于游走于沪深两市的投资者来说,它并不陌生。

  很多媒体在介绍深交所这次所推出的股票期权产品时,都只提到了沪深300ETF期权,并没有注意到相关期权合约标的选择并非只有ETF,而是股票和ETF两者皆可。其中股票的条件有5条,比较重要的是:深交所公布的融资融券标的证券;必须上市满6个月。而ETF被选为期权合约的条件也有4条,比较重要的是:深交所公布的融资融券标的证券;基金成立时间不少于6个月。不难看出,两者在“深交所公布的融资融券标的证券”上所形成的这种重合或交汇,并不意味着股票期权产品只有ETF而没有股票,相反,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重合,使得投资者对这次所推出的股票期权不可能因为自己不参与或不主动参与其相关交易而置身事外,股票期权下的做空机制也不会因为你手里没有对冲工具而手下留情。在激烈的市场波动中,有人可以通过做对冲而保住自己的头寸甚至不无可能大获丰收,而不具备对冲手段的人就只能被动挨打。之所以说股票期权是非同一般的“熟悉的陌生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无可否认,股票期权的推出是市场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在MSCI等国际知名指数成分股相继扩大对A股重要股票纳入比例的情况下,做空机制的完善也是完善市场功能,更好地引入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必要保障。股票期权的推出虽然并不改变市场的基本面,但风险管理手段的增加对于进一步优化市场运行环境,预警并疏导系统性风险,显然是大有好处的。包括社保基金、养老金、保险资金、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在内的机构投资者等于吃了一颗定心丸。这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丰富多元化发展的内容,做大基础产品规模,对于投资策略的改善和创收渠道的拓展,也将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凡事有其利必有其弊。期权交易本身毕竟是带有一定的杠杆系数的,即使对于比较成熟的机构投资者也不等于没有风险,本小力薄的个人投资者就更是如此了。目前,中国股市个人投资者所占比例还很大,无论是股票期权还是股指期货虽然无不规定了一定的入市门槛,但是,即使拥有50万资金,在机构大鳄面前也不过是不堪一击的小孩,更何况还有被杠杆所加倍放大了的风险!对于更多被拦在门外的散户来说,即使他们不去或不可能参与股票期权的交易,但是,当股票期权标的股票或者整个股指都遭遇做空时,由于缺乏对冲机制等保护手段,毕竟还是难以避免被割韭菜。而目前在推出股票期权的时候有关方面显然并没有更多地顾及到这一点,让人不由得产生这样的怀疑:这究竟是无心之失,还是根本就没有将弱势群体的利益放在心上呢?

  


  郭施亮:卖房炒股与卖股炒房均不足取
  无论是卖房炒股还是卖股炒房的思维意识已经成为过去式,未来更应该注重资产均衡配置的投资策略,避免单一资产的过度投资,这或许是实现资产稳步增值的有效策略。

  回顾即将结束的2019年行情,整体上以宽幅震荡的运行格局为主,但与2018年相比,2019年的市场表现更为乐观一些,并从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去年股票市场单边下行的运行趋势。

  过去十多年时间,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持续保持较快的发展,且基本上属于居民财富收入迅速增长的年份。受此影响,国内家庭的资产配置需求愈发强烈,例如房地产、股票、基金、债券、黄金、银行理财、货币基金等投资渠道,也逐渐成为了国内家庭资产配置的必要元素。

  从资产增值的角度出发,过去十多年时间,基本上属于房地产市场的黄金发展期,而房地产市场尤其是核心房地产市场的增值效果最为明显。与之相比,股票市场的投资增值空间却大为逊色。其中,仅从市场指数的运行表现来看,十年前A股市场已经触及到3000点以上的位置,但十年后的今天,A股市场依旧处于3000点下方。

  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指数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但在这十年时间,A股市场却呈现出三种最明显的运行特征。

  一种特征是股票市场的平均估值出现了大幅下降的趋势。十年前的A股市场,平均估值相对较高,A股市场在全球市场范围内,并未展现出估值上的优势,反而呈现出一定的估值泡沫。然而,经历了十年时间的发展,一方面是上市公司的整体盈利能力逐渐改善,尤其是金融、消费板块等领域,十年时间内盈利水平大幅提升,相应的估值也骤然降低。由此可见,十年后的今天,A股市场3000点所对应的估值水平已然不同于十年前的3000点。

  另一种特征则是十年时间内,股票市场的扩容速度明显加快。从创业板到科创板,整个股票市场的上市公司数量大幅提升,而股票市场总市值的快速增长,也受到了股票市场持续扩容的影响。但是,在市场持续扩容的影响下,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市场指数的失真,而上市公司股票的表现则显得更加分化。

  此外,则是A股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意愿明显增强。从过去“铁公鸡”遍地,到现在上市公司积极采取现金分红等举措,这也是A股市场重视现金分红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在“房住不炒”的大环境下,房地产市场的整体表现趋于平静,而房企的洗牌速度也愈发明显。但是,市场对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变化,也展现出非常敏感的反应,稍有政策上的变化,便随即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或许,对于不少市场资金来说,还是对房地产投资充满了期待,而在过去十多年时间内,房地产的增长能力还是非常显著的,甚至形成了“只涨不跌”的思维惯性。

  但是,经历了过去近似非理性的价格上涨之后,国内房地产市场的泡沫风险愈发强化,且对不少区域来说,近年来房租回报率并不高,若承受着一定比例的房产杠杆率,则在房价涨幅不高、价格变动趋于平稳的背景下,高杠杆投资者的投资成本非常高,需要承受较高的投资风险。

  与房地产市场相比,股票市场的流动性与变现能力更强,但关键在于谁在未来的增值效果更好。对于不少资金来说,往往不愿意选择股票投资,或不想在股票市场上增加太多的资产配置比例。究其原因,还是被长期熊市的大环境吓坏了。

  但是从整体上分析,经过了十年时间的估值泡沫挤压,如今A股市场逐渐呈现出一定的估值优势,这也是一种有利的投资信号。

  对于2020年乃至未来的时间内,虽然房地产投资与股票投资仍存在一定的未知风险,但无论是卖房炒股还是卖股炒房的思维意识已经成为过去式,未来更应该注重资产均衡配置的投资策略,避免单一资产的过度投资,这或许也是实现资产稳步增值的有效策略。

  


  皮海洲:券商走向国际市场应摆脱“父爱”
  最近数年,国内企业没少到境外市场上市,但这些到境外上市的企业,其保荐机构与承销商基本上都是境外券商,国内券商能在后面挂个名,从中分一杯羹,就很不错了。

  近日,证监会在答复《关于做强做优做大打造航母级头部券商,构建资本市场四梁八柱确保金融安全的提案》时表示,将积极推动打造航母级头部证券公司,促进证券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为打造航母级头部券商,证监会推出了六大举措,包括多渠道充实证券公司资本、丰富服务功能、优化激励约束机制、加大技术和创新投入、完善国际化布局、加强合规风险管控等。而在充实证券公司资本方面,证监会积极支持证券公司在境内外多渠道、多形式融资,优化融资结构,增强资本实力。支持行业内市场化的并购重组活动,促进行业结构优化及整合。同时,证监会还积极支持各类国有资本通过认购优先股、普通股、可转债、次级债等方式注资证券公司,推动证券行业做大做强。

  基于中国证券业对外开放的安排,证监会明确2020年1月1日起取消期货公司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4月1日起,取消基金管理公司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12月1日起取消证券公司外资股比限制。因此,对于国内券商来说,关门“吃独食”安享太平的好日子已经不多了。从明年12月1日起,国内券商就要面临外资控股券商以及外资独资券商的同台竞争。在这种大背景下,国内券商确实需要有危机意识,国内券商不仅要迎接国外券商的到来,而且国内券商也需要走向国际舞台,去与国外券商同台竞争。所以,打造航母级券商,既有必要性,同时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但打造航母级券商仅仅只是做大规模是不够的,船舶做得再大那也只是船舶而已,航母不同于船舶之处,不仅在于它大,更在于所具有的战斗力。因此要打造航母级券商,除了做大规模之外,关键在于做强,提高券商的竞争力。

  从证监会推出的六大举措来看,显然是有利于推动券商做大的。不论是业内市场化的并购,还是行业结构优化及整合,以及鼓励国资认购券商的优先股、普通股、可转债、次级债等,这都是做大券商的实质性安排。但如何做强券商,提高券商的竞争力,这还是需要直面的现实问题。

  实际上,国内券商普遍存在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从国内市场来看,国内券商主要靠天吃饭。一是靠行情吃饭,股市有行情,券商才有饭吃;而行情如果低迷,券商就只能减薪减员过紧日子。二是靠政策吃饭,靠IPO、再融资以及并购重组吃饭。IPO多发几家,券商多拿点保荐费、承销费,券商的饭才能吃得香,IPO放缓或暂停,券商就只能过苦日子了。

  从国际市场来看,国内券商参与度极低。以券商保荐承销为例,最近数年,国内企业没少到境外市场上市,但这些到境外上市的企业,其保荐机构与承销商基本上都是境外券商,国内券商能在后面挂个名,从中分一杯羹,就很不错了,而且这样的国内券商数量也非常少。国内企业到境外上市,国内券商大多处于观望状态。

  因此,要打造航母级券商,就必须改变这种局面,提高国内券商的竞争力。而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放弃对券商的“父爱”与“保护”。国内券商有一个共同的背景,其大股东基本上都是国资,民营券商极少。所以,券商的发展过程充满了“父爱”与“保护”。比如,券商之间打起了佣金战,管理部门就会干预叫停,让券商达成利益平衡。又比如,让券商都上市,把券商发展中的一些风险都转移到市场上来,让投资者做券商的保护伞。而这种保护显然是不利于券商做强的。

  不仅如此,要提商券商的竞争力,国内市场的某些政策也需要完善,A股市场的产品创新也需要跟上。比如,现行政策规定,从业人员不能炒股。既然从业人员不能炒股,这又如何提高从业人员的理财能力呢?而如果没有理财能力又如何提高券商的理财能力,以及指导投资者投资理财呢?又比如,A股市场没有做空机制,没有个股期权,没有各种衍生品,而这些在国际市场却是很常见的。如果国内券商不能熟练掌握这些产品,冒然走向国际市场,恐怕只能充当国际“韭菜”的命了。

  


  桂浩明:金融衍生品要惠及全体投资者
  ■申万宏源证券
  我国的权益类金融衍生品起步较晚,发展也不是特别快,一度还实施过较为严格的交易限制。这导致了与市场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对股市的平稳发展,特别是大资金的进入,产生了不利的作用。不久前MSCI就表示,如果要进一步提高中国A股的纳入因子比例,就需要解决包括扩大期指、期权这类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品种以及活跃其交易的问题。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监管部门日前出台了政策,批准了上市新的期指及期权品种,相关部门也对具体的操作作出了新的安排。此举被认为是继对金指数期货交易逐渐松绑之后,在鼓励、推动期指、期权交易方面所实施的又一重大举措,对于证券市场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不过,一些投资者也发现这样的问题,那就是现在对于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投资者,是采取了适当性管理,有包括金融资产不低于50万元这样的具体要求。也就是这样的一道门槛,将绝大多数个人投资者拦在了门外。应该承认,金融衍生品作为一种高风险投资品种,具有杠杆特征,如果操作失败的话,可能会导致投资者血本无归。而作为一种“零和游戏”,每一次交易都会有人盈利,有人赔钱,这与股市的现货交易在牛市中投资者普遍都能够赚钱是完全不同的。而且,金融衍生品交易对参与者在操作上有更高的要求,对其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很大。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它很难成为一个大众市场,向所有投资人开放。但反过来,即便是散户,也与机构投资者一样有着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对冲风险、锁定收益的实际需求;而且,仅仅因为资金规模上的原因拒绝中小投资者参与期指期权交易,也未必是很有理由的。毕竟资金规模的大小不是衡量风险承受能力的唯一指标。显然,在进一步扩大期指期权交易的同时,切实考虑中小投资者的需求,满足其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愿望,是有关方面应该考虑的事情,这也是维护市场公平的要求。

  当然,在现实条件下,让所有投资者都来买卖期指期权产品是不现实的,较大的单张合约价值量,对很多中小投资者来说,的确超过了其可能的能力承受范围。但是有关方面是否可以考虑在这些合约架构的基础上,设计出价值量比较小的“迷你合约”呢?如果说这在目前也有一定的困难,那么让相应的金融机构发行包含投资金融衍生品的理财产品,譬如说定向投资金融衍生品的基金,应该是一个比较有可操作性的选项。事实上,现在已经有了专门投资商品期货的基金,虽然规模有限,市场关注度也不高,但还是为在进行金融期指、期权交易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其中不少规则还是可以为金融衍生品基金所借鉴的。另外,现在一些商业银行推出的结构性存款,产品本身也是参与了相应的期指期权交易的,这中间的风险管理模式,同样可以作为参考。因此,可以说在推出金融衍生品基金方面,现在不但没有法律障碍,在技术上也应该是基本可行的,值得有关方面下决心作进一步的研究并予以推广。此外,从降低操作难度及杠杆风险的角度出发,也可以借鉴香港的“牛熊证”制度,为普通投资者提供一种简单有效的,即能做多又能做空的类指数工具,这不但能够活跃市场交易,而且也有利于投资者回避个股较大波动及市场整体调整的风险。

  实践证明,我国证券市场需要金融衍生品,而合适的金融衍生品种的推出及推广,对稳定市场是有积极作用的。而发展金融衍生品,不能仅仅考虑到机构及大户们的需求,还应该惠及更多投资者,也只有这样,金融衍生品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基础,证券市场也能够更加平稳有序地运行。

  


  应健中:关注北向资金动向
  股市是靠钱来拨动的。钱进入的规模大于股票进入的规模,股市就涨,反之则跌。这个道理也很简单,跟菜场买菜一样。

  临近年末,沪深股市波澜不兴,总体上跟钱有关,每日成交金额4000亿元左右,基本上属于存量资金在倒腾,钱就这点,那就只能游离于不同的个股和板块,所谓热点天天有,但基本上都是昙花一现般的行情。

  在存量资金博弈中,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那就是近一个月来,北向资金几乎天天净流入。所谓北向资金指的是沪港通、深港通管道中来自于香港交易所的买盘。所谓净流入是指每天的买入和卖出相抵,买入大于卖出的这部分金额。近一个月中,北向资金只有两个交易日卖出大于买入,其余的交易日中,全部是净流入。尽管每天净流入金额在50亿元-100亿元之间,相对于沪深股市一天成交4000亿元来说,比例不大,甚至于有点可以忽略不计的感觉。但值得注意的是,持续不断地流入,这是一种量的积累,滴水穿石,时间长了会产生由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今年以来,北向资金进入A股市场,净流入规模已经超过了3000亿元,外资通过沪港通、深港通管道持有A股,其原因不外乎如下几点:
  首先,A股的大门继续打开,前几年将沪港通、深港通每天的进入规模100亿元限额开放到400亿元限额,尽管现在每天到不了这个量,但门已经打开,资本可以自由出入了。另外,今年对QFII、RQFII取消了额度,这样的开放姿态对外资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其次,低市盈率、低市净率的估值对外资有吸引力。资本总是逐利的,国际游资满世界寻找投资机会,而现在仍在谷底的A股市场,市盈率在5、6倍,市净率低于1的股票比比皆是,关键是任凭当下国际经贸关系错综复杂,但A股市场依然还是撑在那儿,这样的市场对国际资本是有吸引力的。这两年来,MSCI、富时罗素和标普道琼斯三大机构不断调高A股的权重比例,这也为国际资本入驻A股做了指引。

  再次,临近年末,国际资本也操作谨慎,入市比例不大,这就形成了细水长流的操作风格。一般而言,临近年底,机构不会在市场上有大动作,这跟会计年度的结账有点关系,中国以日历年为标志,外资基本上以圣诞节长假为标志,所以在当下年末行情中,外资小规模持续净流入A股市场,是符合外资操作风格的。

  现在MSCI将A股纳入的比例调高至20%,可以预料,未来继续调高至25%、30%都会按部就班地进行,而且外资的操作风格与内资不一样,从以往QFII的操作风格来看,外资不太会像内资那样频繁做差价,而是擅长于一次性买入和卖出,所以,投资者要适应这种风格。还有十多个交易日,2019年的股票交易就要收官了,今年行情走到如今也就基本上这样定局了,年末的上证指数收盘比年初的开盘高了400多点,一年有15%的升幅也相当不错了。至于个股上的盈亏,那就看各人的造化和运气了。

  


  曹中铭:科创板重组第一股诞生“三高”现象切莫忽视
  科创板重组第一股诞生了。创造了科创板多个第一的华兴源创抢下科创板公司并购重组第一单,但重组预案最终能否成行,我们不妨拭目以待。华兴源创属于科创板首批挂牌的25家公司之一,今年7月22日上市,12月6日即披露了重组方案,也再次让我们见证了“科创板速度”。

  根据上市公司披露的重组预案,华兴源创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苏州欧立通100%股权。其中以发行股份方式支付70%对价,30%对价则以现金支付。另拟定增募集配套资金。欧立通成立于2015年。截至今年8月底,标的资产净资产为1.67亿元,11.50亿元交易价格,增值9.83亿元,增值率高达5.88倍。毫无疑问,华兴源创此次重组属于高溢价并购。

  作为科创板第一股,华兴源创自去年以来业绩开始出现下滑。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6.63%,但对应的净利润增长15.71%。今年前三季度,虽然其营业收入增长22.74%,但净利润同比下降21.66%。因此,华兴源创此次启动重组,背后颇有点“自我救赎”的味道。

  华兴源创此次的资产重组,由于是科创板首例,因而格外受到市场的关注。对于此次重组,个人以为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重点关注。

  其一,高溢价并购是否可行。科创板因区别于其他板块的独特定位,其估值水平比其他板块都偏高。因此,此次华兴源创出现高溢价并购的现象,显然也有“合理”的成份在内。不过,高溢价并购也往往会产生诸多问题。比如会产生高商誉现象,如果业绩承诺不达标,又会导致商誉爆雷,无论是对于上市公司的业绩,还是对股价的影响,都将是负面的。

  其二,业绩承诺是否可行。根据重组预案,交易对方承诺,未来三年,标的资产累计将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简称扣非净利润)为3.30亿元。作为一家2015年才成立的企业,能否具备如此强的盈利能力,其实是容易让市场产生怀疑的。虽然重组方在业绩补偿期内承诺不转让或质押在本次重组中取得的上市公司股份,但从以往的案例看,不履行承诺的比比皆是。除非重组方承诺在业绩不达标的情形下,限售股份不解禁。如此业绩承诺,既可对重组方进行限制,客观上也能抑制其高溢价并购的冲动。

  其三,并购重组能否提升华兴源创的业绩。此次重组的标的资产属于时下火热的TWS领域,与前两年上市公司热衷于并购游戏、影视类资产一样,华兴源创的并购,显然也不无蹭热点的意图。但并购重组,应着重于促进上市公司做大做强。华兴源创的并购,能否成行还须打一个问号,能否提升其业绩水平,同样需要打一个问号。

  上市公司重组中出现的高溢价、高商誉、高业绩承诺的“三高”现象,曾经在市场上产生了多方面的负面效应。因此,对于科创板首例并购重组再现“三高”一幕,市场有必要引起重视。虽然科创板整体估值水平比其他板块高,但也绝对不是其并购重组中再现“三高”现象的理由。退一步讲,如果“三高”并购在科创板变成正常现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演愈烈,那么既不利于启动重组并购的上市公司,也不利于其投资者,更不利于科创板自身的健康发展。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