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文章正文

贺宛男:“捧杀”科创板 李志林:独立行情底气何在?

加入日期:2019-10-12 8:32:07

  中华财富网(www.chinacaifu.cn)2019-10-12 8:32:07讯:

  导读:
  贺宛男:请别再“捧杀”科创板
  李志林:A股走独立行情底气何在
  刘柯:业绩浪或悄然而至
  黄湘源:忽悠人的牛市论不会有市场
  郭施亮:退市率提升将改变市场游戏规则
  熊锦秋:沪深交易所也应推动公司化改造
  宋清辉:证券市场亟需创新监管模式
  桂浩明:科创板已行走在价值回归路上
  应健中:提前布局年报行情不妨从三方面入手
  曹中铭:资金占用死灰复燃需及时采取措施整治

  贺宛男:请别再“捧杀”科创板
  本周,科创板可谓捷报频传。10月10日,全球最大的指数公司明晟公司(MSCI)发布公告称,自2019年11月起,符合标准的科创板证券将可被纳入MSCI全球可投资市场指数。当日,33只上市科创股32只飘红,仅1股(天奈科技)下跌。

  在此前后,科创板审核提速。统计显示,9月仅5家科创企业上会(全部过会)。10月截止18日,已安排18家企业上会,其中3家已于10月10日过会。同样在10月,非科创板企业仅安排5家上会(均为10月11日),其中4家拟上创业板,1家拟上上交所主板。

  上交所科创板“项目动态”显示,150多家科创申报企业最多时有近90家显示“中止”,目前仍处于“中止”状态已减为2家(上海硅产业和北京石头世纪),80多家原“中止”的均已恢复正常审核。除33家正式挂牌之外,另有19家企业已顺利过会,有的“提交注册”,有的“注册成功”,估计很快就会发行上市。

  在上市方面,除7月22日25家科创企业集中上市,之后上市的多处于零星状态。其中8月上市3家,9月上市5家。如今,10月刊登招股书的已有5家,估计很可能超过10家。

  在科创板不断扩容之下,属于科创板的专有指数“科创50”也将面世。今年7月,上交所和中证指数公司共同宣布,将于科创板上市股票与存托凭证数量满30只后的第11个交易日,正式发布上证科创板50成份指数。第30只科创股天奈科技于9月25日上市,按此计算,10月下旬就将发布“科创50”。

  遗憾的是,在二级市场上,科创板表现可谓每况愈下。

  除南微医学现价(148.5元)高于首日开票价(113.02元)外,其他32只科创股几乎都是一路下跌。如安博通连开6根周阴线,福光股份连开8根周阴线,中国通号4根周阴线勉强1周见阳后又连开5根周阴线,微芯生物连开4根周阴线,一周微涨0.04%后再开4根周阴线等等,目前普遍跌幅在30-40%。

  本周,所有重要指数都涨,平均涨幅逾2%。科创板除南微医学、心脉医疗、虹软科技等少数几家上涨外,其他均跌跌不休。成交方面,25股同日上市时成交高达480多亿,如今33股才100亿上下,即缩量至1/5。

  公司业绩方面,今年共有28家科创企业发布中报,合计营收增长18%,净利润增长25%,除两家(航天宏图和铂力特)亏损外,均为盈利。应该说与全部上市公司(剔除金融股)盈利下降2%相比还是不错的。但目前科创板市盈率中位数还在92倍(与25股上市首日180倍已经下来一半),25%的增长能维持92倍的高估值吗?

  而截至本周五,共有13家科创企业发布三季报业绩预告,其中2家预增,4家略增,6家持平,1家略减。

  被市场“打脸”的是,预增幅度最大的传音控股(1-9月盈利12.1-13.5亿元,增长677%-764%),本周跌幅高达17.7%,目前市盈率仅23.3倍。再一看,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仅增长48-68%,而营收不过微增3.68-9.24%。所谓“非经常性收益”,原来是这家公司在炒美元。“2018年初以来,美元汇率持续下跌最低至6.24,公司为规避美元汇率下跌风险购入远期外汇合约产品,2018年5月以后美元对人民币快速升值(至9月底涨至约6.87),导致购入远期外汇合约产品形成亏损约7.16亿”。谁知2018年末未交割的外汇远期合约在2019年1-9月交割,且交割时点汇率较2018年末预期远期汇率相对较低,于是又“转回1.02亿元”。从2018年炒美元亏损7亿多,到今年9月交割时转回1亿,负7亿就这样变成了正1亿,这不是“瞎猫碰到死耗子”吗?不仅如此,两天前,传音控股又发布了涉讼公告。

  是的,从管理层到投资者都对科创板寄予厚望。但除中国通号外,目前的科创板毕竟都还是小公司,还是成长中的幼苗,抗风险能力不强,从某种程度上说风险大于机会,谨慎重于乐观。

  就拿明晟公司宣布从今年11月起,符合标准的科创板证券将可被纳入MSCI指数这一消息来说,首先是“符合标准”,要成为沪深港通标的。但目前为止,尚未有科创板股票符合这一要求。“外国投资者还是买不进。”而且正如MSCI亚洲研究部主管兼董事总经理谢征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表示的“可以纳入不代表就会被纳入。”可偏偏有媒体以“海外增量资金翘首以盼”作为大标题拼命鼓吹。更有一些券商研报居然能测算出,科创板纳入MSCI后将带来多少多少亿资金。连“可以纳入不代表就会被纳入”都没弄明白,真不知这些高智商的券商研究员是如何算出来的?

  
  


  李志林:A股走独立行情底气何在?
  尽管节前市场心态不稳,担忧长假期间的不确定性,故纷纷清仓或减仓,导致节前股指下跌100多点;尽管10月初欧美股市大跌,但长假后A股首周却走出4连阳;尽管周二美股又大跌300多点,但A股周三却逆势走出独立上涨行情,周四各指数还报出中大阳线,创业板大涨近3%。上证50、沪深300、上证综指、深成指、中证500、中小板、创业板均收出中阳周K线。日成交量也从最低的3657亿,放大到4205亿、4565亿。沪指收复了五周均线2969点,重回多头市场!A股走独立行情的底气何在?

  “秋抢”行情的规律不可抗拒
  A股30年的历史印证了一个规律:凡国庆前建仓的投资者,在国庆节后首日或首周,均可领取“大红包”。若长假前下跌,长假后更容易暴涨。

  这既有节日期间投资者积累做多的情愫因素,又与节前避险资金在节后追涨有关。说到底,还是国庆长假正值“秋抢”行情的时空中间点在起作用。

  尤其是今年1—4月,A股走出了一波2440—3288点、涨幅为37%较有力度的“春生”行情。经过4—7月整整4个月的调整至2733点,从8月6日—9月16日,又走出了2733—3042点、涨幅为11.3%的小反弹,可谓“秋抢”行情的上半场。随后,经过大半个月的调整,国庆节后,从10月9日,又开始了从2891点起步的“秋抢”行情下半场。

  30年中国股市,每年在春季一般都有一波较有力度的行情,称为“春生(升)”行情。秋季还会有一波次力度的行情,称为“秋抢”行情。

  这既与政府部门为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必然作出努力有关,也是国内外机构投资者在经过长时间震荡洗盘后,做一波“吃饭行情”的需要。“秋抢”行情的出现,是A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

  A股低估值吸引内外资机构加仓首先,众多公募基金不约而同地发行约1500亿元新基金,为后市行情提供“弹药”。其次,外资持续地流入A股,争夺低估值的低价筹码。

  继MSCI三次增加A股的纳入因子之后,富时罗素和标普道琼斯也加盟进入A股;北向资金从8月以来,持续不断地净流入,似乎不把A股的涨跌当回事,屡屡让恐惧利空和不确定性、对后市不看好的A股投资者感到不可思议。截止6月底2978点时,外资持有A股市值已达1.65万亿,现在外资的持股市值已接近公募基金的持股市值,是不可忽视的市场主力。

  在欧美市场不断飞出“黑天鹅”的情况下,至今在2012年前金融危机前高点的半山腰以下,估值为全球股市,洼地的A股,可以成为外资投资的避风港。

  无论是内资机构还是外资机构,都非常珍惜3000点以下的建仓机会,这应该是机会大于风险的点位,从而增强了A股走独立行情的底气。

  机构抱团的“核心资产”从大消费扩大到高科技
  过去几年直至今年7月底,内外资机构所谓的“拥抱核心资产”,主要是指大消费概念股,包括银行、保险、家电、食品饮料、调味品、白酒、医药等。

  但是,由于外部压力的挑战和政府把大力发展自主核心技术的高科技作为长期发展战略,予以空前的重视和支持,从8月份2733点开始,机构抱团取暖的“核心资产”开始延伸到高科技概念股。

  2019年上半年末,高科技板块在公募基金配置比例中处于6年新低,再加上高科技板块至9月中旬后,经过猛烈的调整,市盈率和市净率也处于2010年以来30%分位以下,科技板块的ROE处在历史底部,而超额收益率走势则领先于基本面。于是,原先仅被游资重点看好的5G、芯片、集成电路、半导体、智能手机、国产软件、电子行业、通信信息等高科技概念股,也开始受到了国内外机构的青睐。

  这样,市场主力机构的“核心资产”理念,便拓展为大消费+高科技,故使高科技板块成为长期牛市的起点,明星高科技股的赚钱效应率先得到了显现。

  由于内外资机构新晋加入高科技股,使市场历来十分青睐的高科技股如虎添翼、黑马飞奔,连续涨停股增多,市场赚钱效应显现,从而增强了市场的活力。

  当高科技股大涨或隔夜美股大涨时,上证50和上证综指往往横盘不动,或者翻绿,护盘机构乘机退出一些筹码,从而抑制了大盘指数的快涨。

  而当创业板为代表的高科技股出现回调,甚至是深幅回调,以及隔夜美股暴跌时,以银行、大消费股、券商为代表的权重股,则得到了主力机构的强烈护盘,故每每使大盘低开高走,逆势飘红,走出独立行情,从而稳定了市场的信心,显示了A股的韧性。

  对贸易磋商取得一定成果抱有良好预期
  长假过后,当市场预期贸易磋商有取得一定成果或阶段性成果的可能性时,部分空仓资金和清仓的投资者便开始空翻多。这也是长假后连涨4天的重要因素。当然,人们还是以平常心来看待新一轮磋商,做好坦然应对各种可能的准备。

  投资者都在等待北京时间周六早晨贸易磋商的结果。如果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果,则大盘会出现有力度的反弹,有望快速冲破3000点;若无结果,大盘将围绕着2900一线震荡,继续表现其韧性,下方也跌不到哪里去。我更倾向于前一种可能,人们也只能耐心等待那一刻的到来!

  不过,从中线角度看,高科技股及消费类股未来仍会存在结构性机会,结合三季报的落地挖掘其中的新机会,是投资者当下比较重要的工作之一。

  
  


  刘柯:业绩浪或悄然而至
  早在节前市场近乎一致悲观的时候,本栏就指出这仅仅是避险资金在部分获利筹码较多的科技股上选择套现,大的趋势并没有出现变化。而且从最近十年大假节后第一周的走势看,九涨一跌,今年或也不会例外。果然,在大假期间外围股市动荡的情况下,A股不仅在第一个交易日收了开门红,而且整周走势都比较稳健,特别是在周三外围大跌的情况下,仍走出了独立行情。

  我们不难发现,十月第一个交易周出现了比较可喜的变化:首先是节前制约上涨的避险情绪基本消失了,大多数节前下跌厉害的前期涨幅过大的科技题材股已经走稳,而从这些题材股中短暂撤出的资金已经转而寻找新的机会,比如本周表现强势的数字货币概念;其次是中美贸易谈判出现积极变化,这从人民币大幅走强可以看出端倪,一般来说人民币如果出现短期上涨都会刺激资本市场的活跃;第三是从市场角度看,乐观情绪已经占据主动,三季报业绩预喜的公司受到追捧,甚至业绩不是很差的公司都被市场爆炒,如业绩增速虽高但净利润绝对数一般的科大讯飞公告一出差点涨停,由此可见一斑。

  从中短期角度看,国庆大假以后一两周都会走稳或者出现短期上涨,这是因为节前套现的资金可能存在回补的需求,但是随后会不会形成一波新的上升行情还有待观察。毕竟制约股市上涨的因素还是存在的,突发的“黑天鹅”可能也不会少,所以中短期我们可以谨慎乐观,但不能一涨就认为牛市来了,那是不现实的。从A股的历史轨迹看,四季度一般都会有不错的赚钱效应,这是由几个因素造成的:机构需要一个吃饭行情做靓业绩,今年到目前为止指数的涨幅是不大的,只有10%左右,但这仅仅是部分权重蓝筹的贡献,除了几个热点科技板块以外,大部分个股的涨幅并不大,所以对于很多机构来说,还需要一个吃饭行情来冲刺业绩;此外,业绩浪炒作也开始布局,这从最近几个月机构密集调研的情况可以看出端倪,三季度业绩预增的个股出一个公告就大涨一个,机构资金都在虎视眈眈发掘机会;还有就是跨年度行情的传统保留节目年报高送转炒作,这个炒作在严监管之下也许会降温,但绝不会消失。

  即便在即将到来的四季度指数不会有什么靓丽的表现,但局部结构性机会依旧存在。其实,只要市场不出现大的调整,机会一直存在,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把握四季度的机会:业绩增长、自主可控、小盘次新等。

  首先是业绩增长,注意把握实质性业绩增长。业绩一直是资本市场永恒的主题,特别是现在进入三季报披露期,但凡业绩预增的和实质性增长的公司基本都是大涨。上市公司说一千道一万最终还是要靠业绩说话,只要是业绩持续增长的企业,就能被资本市场追捧,贵州茅台就是典型。因此,对于三季报预增的公司,以及三季报披露全年业绩预增的公司,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特别是科技含量比较高的,行业处于底部反转的行业,更值得关注。

  其次是科技自主可控,注意把握可真正实现国产替代的公司。实际上到现在大家应该明白,国与国之间的竞争靠的是什么,绝不是表面的货物贸易之争,而是科技的竞争,即便没有贸易战,但科技钳制却可能一直存在,这是决定国家实力的硬核。因此,自主可控高科技产业的大发展已经迫在眉睫,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的进口替代。在这方面,A股还是有很多上市公司有机会的,比如央企科研院所的企业、大型电子元器件企业,应该勇挑重担加大科研投入,资本市场也应给予大力扶持。

  第三是没有送转过的小盘次新股,注意把握价格因素。每年四季度到第二年一季度都会炒作一波年报业绩浪,而这个业绩浪的主角一般都是高送转公司。虽然高送转仅仅是一个数字游戏,但在很多人看来,含权抢权填权始终是资本市场的一个炒作热点,如果这个公司又是业绩能持续增长、总股本小的新股,则更容易被资金关注。

  
  


  黄湘源:忽悠人的牛市论不会有市场
  后续市场的主要矛盾终将回到基本面预期的证伪。当你忘记基本面的时候,基本面不会离开你;当你凝视基本面的时候,基本面也在凝视着你。站在基本面的角度,即使不妨看多,也应该多一点谨慎。这才是正确的市场观,同时也不失为务实的投资之道。

  喜欢东张西望的A股,在一会儿看政策面的脸色,一会儿搭资金流的脉息之后,终于又回到了基本面。

  一改以往靓女先嫁的传统,今年的首份中报不报喜先报忧。它仿佛在提醒人们,喜欢多听一点好消息的人们虽然无妨继续乐此不疲,但是,一听到一点好消息就忘乎所以却是万万要不得的。在某种意义上,与其助长盲目乐观之风,还不如多一点谨慎为好。

  首份中报的靓女不靓,并不等于今年的中报没有一点足以振奋人心的喜讯。次第发布的业绩公告显示,业绩预增的上市公司并不在少数。其中,业绩预增超过100%的也大有所在。仅本月10日发布业绩利好消息的就有和顺电气世嘉科技、风形股份、环球印业等,其中世嘉科技预计净利润8470.14万元至11036.85万元,增长幅度为230%至330%。此外,三季度业绩预告上修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比如圣农发展的净利润增长中值由之前的210.81%上修至236.39%,亿纬锂能则由142.5%上修至204.94%。符合上修条件的公司也有5家。根据机构对124家上市公司所给出的2019年全年业绩预期,目前,已有万马股份湖南发展麦达数字创维数字报喜鸟星期六预告三季度净利润中值已经超出券商一致预期所给出的全年净利润预期,亿纬锂能皖维高新京新药业益生股份汤臣倍健兆驰股份青岛金王威海广泰雄韬股份、华致酒行已经完成机构预期全年净利润的90%以上。难怪一些机构早已开始着手挖掘财报业绩大幅好于预期股票的投资价值。

  尽管在美国进入降息周期的背景下,包括中国在内全球性央行货币政策的宽松有望得到进一步的推进,这对A股上市公司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改善业绩当然也会是一个极大的推动,不过,中美贸易谈判的进展如果没有更进一步的明朗,过度的盲目乐观显然也未必是靠得住的。更何况,我们的国内经济也有许多自己的问题需要解决,而且解决起来也未必会那么容易。海外市场一旦乱了套,即使有望成为资金避风港的中国市场,难免也会无风三尺浪。对此,又怎么能一点风险意识也没有呢?

  一些机构口中的所谓牛市预期,与其说是业绩牛,不如说是估值牛。靠虚高估值而不是靠实业、科技和业绩的硬核所支持起来的牛市,不仅是靠不住的泡沫牛,更有可能是非常危险的画饼牛。如果把目前市场在3000点上下来来去去的折腾也看作一种坚忍不拔的牛市韧劲,则更不免荒唐可笑。

  回到基本面,并不是一到中报或年报发布期间才不妨想起拿来一用的一种实用主义的应景式游戏。目前的技术面虽然仍可与高昂的市场情绪共舞,但后续市场的主要矛盾终将回到基本面预期的证伪。真的假不了,假的当然也真不了。当前,刚刚设立的科创板上市公司股票估值被抬得很高,在这个过程中承销商提供的投资价值报告无不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针对这一现象,中国证券业协会最近发出通知,要求针对部分投资价值研究报告质量控制不严格,内容不规范等问题,强化券商的履职担责,促进新股发行合理定价。“投资价值报告应秉承专业、严谨的研究方法和分析逻辑,基于合理的数据基础和事实依据,审慎提出研究结论,分析与结论应当保持逻辑一致性。”这一要求如果说不啻切中了一些投资价值报告脱离基本面的要害,那么,在某种意义上,又何尝不是对牛市论的辛辣讽刺?

  巴菲特的老师,价值投资的开山祖师格雷厄姆有一句名言:“牛市是普通投资者亏损的主要原因”。忽悠人的牛市论更是如此。牛市论过去或不难在政策面对牛市的偏爱下获得袒护,如今,政策市尽管还并没有真正离去,政策面也许也未必再会像过去那样热衷于吹嘘什么政策牛改革牛。跟业绩基本面离得太远的牛市论,目前也不会有太大的市场。

  当你忘记基本面的时候,基本面不会离开你;当你凝视基本面的时候,基本面也在凝视着你。站在基本面的角度,即使不妨看多,也应该多一点谨慎。这才是正确的市场观,同时也不失为务实的投资之道。

  


  郭施亮:退市率提升将改变市场游戏规则
  在面值退市规则的影响下,低价股投资逻辑将会发生实质性变化。换一种角度思考,假如投资者仍然沉迷于低价股的投资逻辑,那么未来很大可能会承受较高的投资风险,乃至承受股票退市的风险。

  近年来,A股市场逐渐实现了IPO发行常态化的运行规律。但是,在IPO发行常态化的背后,股市退市率却并没有得到同步跟进。多年来,A股市场的上市率与退市率基本上处于严重失衡的发展状态,股市退市率远远赶不及上市率,并由此引发资本市场优胜劣汰功能的下降。

  不可否认的是,与海外资本市场相比,中国股票市场在优胜劣汰的发挥上显然比不上海外成熟市场。受此影响,股票市场的投资活力自然也会受到影响,长期下来大量亏损企业、绩差企业长期占据着资本市场的上市资源,并导致原本急需上市的企业终究得不到上市的需求,股票市场的投融资功能自然也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不过,国内股票市场退市率不高的现象,却在最近一两年时间内得到了适度缓解。从最近一两年时间来看,A股市场的退市率似乎呈现出有所提升的迹象。据统计,今年以来合计123家企业IPO,而在去年全年,则有111家企业获得了IPO。至于退市企业方面,今年以来合计有7家上市公司退市,而在去年全年,则有6家上市公司退市。

  由此可见,从近年来的股市退市率水平分析,A股市场的退市率有逐渐增长的态势。但是,与海外成熟市场高效的优胜劣汰状况相比,A股市场的整体退市率仍显不足。不过,从最近一段时期的退市情形来看,国内股票市场的退市情形则更倾向于市场化退市,例如近年来逐渐兴起面值退市,从中弘股份到ST雏鹰,再到*ST华信,而后到*ST印纪等,这些年来股票市场退市率明显提升,面值退市数量则占据了较高的市场比重。

  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思考,在股市退市常态化逐渐实现之际,比较担忧的问题莫过于回避退市股的风险。不可否认的是,在退市常态化的大背景下,对投资者的投资能力与筛选股票的能力考验显得更为严峻。

  正如上述,近年来A股市场面值退市的数量显著增多,从保护资产的角度出发,首要考虑到的问题则是尽可能回避触及面值退市的股票。至于股票价格长期处于每股面值附近的上市公司,则仍需要打起十二分精神,这可能会成为面值退市的高危股票。

  或许,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思考,多数投资者可能更偏爱于低价股的投资逻辑。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低价股可能会为投资者实现较高的投资收益率,且在股市由熊转牛的过程中,低价股更可能有着亮眼的表现。

  但是,随着市场交易规则的持续收紧,面值退市的真正落实,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整个市场的游戏规则。其中,在面值退市规则的影响下,低价股投资逻辑也将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换一种角度思考,假如投资者仍然沉迷于低价股的投资逻辑,那么未来很大可能会承受较高的投资风险,乃至承受股票退市的风险。

  面值退市的问题,固然是投资者比较关心的风险因素。但是,与之相比,投资者可能会更关心重大违法强制退市、财务指标退市等问题,更有甚者,还会存在相对隐蔽的退市规则,对交易规则不充分熟悉的投资者,将会带来非常直接的冲击考验。在此期间,对牵涉到公共安全、生产安全以及公众健康安全等领域的重大违法行为,则会存在暂停上市及终止上市的风险。

  归根到底,在股市退市率逐渐提升的背景下,退市常态化可能会从一定程度上改变整个市场的游戏规则。对于投资者来说,在退市常态化的背景下,尽可能熟悉资本市场的交易规则,避免踩中不必要的投资陷阱。与此同时,对长期亏损股、问题股以及披星戴帽的上市公司,仍需要尽量回避。

  


  熊锦秋:沪深交易所也应推动公司化改造
  推动公司化改造好处是多方面的。通过引入外部股东,有助于交易所建立有效的制衡、监督和激励机制。更重要的是,公司化改造还有助于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淡化交易所政府管制属性,产权也更加明晰,在并购境外交易所时更容易得到境外监管部门审核通过。

  10月8日港交所公告,尽管已与众多监管机构及大量股东接洽,港交所董事会仍未能说服伦交所管理层,为了港交所股东的最佳利益,港交所董事会决定不再继续本次要约程序。虽功败垂成,但此前港交所穷追不舍伦交所仍值得反思。

  此前港交所之所以愿花较大代价“迎娶”伦交所,李小加谈了五点重要意义,比如第二条指出,伦敦证交所是全球固定收益及货币市场的领军者,而香港交易所是全球股票、股票衍生品、及IPO市场的领导者,两者强强联手后会为全球上市公司和投资者提供全资产、全方位、全产品服务。归而言之,两者联合将擦出绚丽火花。

  可以说,并购是交易所集团迅速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通过整合各交易所客户资源、基础设施资源,可以降低昂贵的交易系统维护费用,提升市场运营效率。比如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合并在2007年完成,合并后整合了两家期货交易所的交易系统,不但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而且还利用先进的Globex电子交易平台扩展了CBOT的客户范围。

  事实上,港交所已从交易所收购中获得相关经验和好处。2012年12月港交所完成收购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交易,由此让港交所快速拓展大宗商品业务,同时港交所利用连接内地与国际市场的自身优势将LME的业务扩展到内地。

  说到底,交易所并购,其内在动力和目的是为了追求规模效应、扩大业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是为了提高全球市场竞争力。交易所在并购后可结合各自的优势业务,形成优势互补效应,尤其是那些实行跨国并购的交易所通过强强联合,可以显著扩大市场规模和目标客户,拓宽业务市场的外延范围;凭借先进的计算机系统,投资人足不出户就可对全球金融产品进行交易,由此创造更多的交易机会。

  港交所提出收购伦交所,作为主导并购的一方,由于需要不断提高收购价格来满足并购标的股东的硕大胃口、支付的并购成本较高,因此短期之内往往是吃亏的一方。从港交所股价表现也可看出端倪,从提出可能的并购要约开始,港交所股价下跌近10%,显然港交所投资者将收购视为中性或偏空消息;而在公布暂时停止要约程序消息后,股价则出现上涨。

  交易所发展显然不能局限于短期利益,还应放眼长远。港交所收购伦交所或许短期吃亏,但从长远来看,两强联合可以极大提升品牌影响力,合并后的公司发展空间更为广阔、市场占有率也将提升;尤其两家交易所整合后还可以产生协同效应、化学反应,成本可能降低,效率可能提升,甚至可以产生新的业务模式,这些潜在效应巨大。港交所虽暂停本次要约程序,但在公告中也明确表示,六个月内若伦交所董事同意、或第三方宣布对伦交所要约等情况下,港交所仍保留再次要约的权利。

  全球交易所竞争趋于白热化,沪深交易所也或难以置身度外,此前沪深交易所也积极参与全球交易所竞争,2018参股孟加拉国达卡交易所,占股25%。不过,沪深交易所采取传统会员制,其所有权无法用所占的股份来衡量,要并购成熟市场的交易所似乎存在一定制约。

  从上世纪90年代瑞典斯德哥尔摩证券交易所开始,全球越来越多的证券交易所从会员制改革为公司制。沪深交易所也应尽快推动公司化改造,其好处将是多方面的。通过引入外部股东,有助于交易所建立有效的制衡、监督和激励机制,提高服务管理水平,提高市场运作效率;股东基于利益导向,为了增强交易所盈利能力,就要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因此在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等方面就会更积极;更重要的是,公司化改造还有助于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淡化交易所政府管制属性,产权也更加明晰,在并购境外交易所时更容易得到境外监管部门审核通过。

  


  宋清辉:证券市场亟需创新监管模式
  国庆大假期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了一条消息,刘士余为官不廉,受到留党察看等处分。由于其能够主动投案,如实交代违纪违法问题,认错悔错态度较好,按照“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对其从轻处理。刘士余自2016年2月起担任证监会主席,2018年1月卸任,履新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副书记、理事会主任,证监会主席由易会满接任。

  在担任证监会主席之前,刘士余在央行系统工作长达二十多年,“平易近人、勤勉刻苦、要求严格”是内部人士对其行事作风的普遍评价。笔者和市场分析人士当时也对其担任证监会主席一职十分看好,毕竟其在主政央行期间分管过多个核心部门和重要事务,并亲历过金融危机、央行分拆、金融机构重组、国有银行改革、农村金融改革、互联网金融推行等许多重要金融改革,具有丰富的金融改革经验和功底扎实的专业理论素养。专业能力强,懂经济懂金融、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担任证监会主席,资本市场可能会越来越好,也表明高层让专业的人做专业事的目的。

  刘士余自上任以来,其整治力度并不亚于前任主席肖钢。但由于证券市场和银行市场有所不同,其领导下的证监会的工作依然不轻松。这可以从他在证监会工作期间喊出的不少“刘氏语录”可以看出。2016年12月,他在一次脱稿演讲中发表了一番市场热议的“妖精论”:“我希望资产管理人,不当奢淫无度的土豪、不做兴风作浪的妖精、不做坑民害民的害人精。最近一段时间,资本市场发生了一系列不太正常的现象,你有钱,举牌、要约收购上市公司是可以的,作为对一些治理结构不完善的公司的挑战,这有积极作用。但是,你用来路不当的钱从事杠杆收购,行为上从门口的陌生人变成野蛮人,最后变成行业的强盗,这是不可以的。”后来,他又在多个公开场合猛烈抨击资本市场弊病,向资本大鳄发出挑战。

  笔者认为,刘士余在任期间大谈严厉监管是对的,可以起到整肃证券市场乱象的积极作用,可以避免监管套利的发生,但是却忽略了证券市场自身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不利于市场信心的修复和长远稳定发展。其次是证券市场的变化过快,监管未必跟得上形式的发展需要。当前,我国证券市场的金融衍生品越来越多,交易手段日趋复杂化,只有曾经在证券公司或基金公司担任过要职的人,才可能会更加熟悉这个市场。

  证监会主席是一份被誉为“坐在火山口上”的工作,更是市场公认的“烫手山芋”,需要经常面对政策抉择过程中的两难处境,用“如履薄冰”来形容一点不为过。进入股市的人都渴望赚钱,但是因为A股具有牛短熊长的特点,令绝大多数投资者都成为了输家。大家亏了钱之后,总是要找一个宣泄情绪的对象,而证监会和证监会主席无疑就成为了这样的对象。笔者至今记忆犹新,2015年夏天股市巨幅波动之后,因为证监会新闻发言人的表态不当,证监会出台的救市政策不得力,使得证监会和证监会主席肖钢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最后以肖钢被免职,刘士余接任告终。

  因为刘士余的前任肖钢在任职期间不断受到市场的指责,笔者当时认为刘士余在履新之后也一定会有所借鉴,令其言行更加谨慎。但令人遗憾的是,刘士余履新之后,没有及时去推进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新股发行注册制改革,也没有及时去采取举措重振市场信心,让市场回到正常的轨道当中。因为当时股市下跌已经持续半年多时间,投资者的信心已非常低迷,重振信心是当务之急。相反,刘士余似乎延续了他在担任证监会主席之前的一些言论风格,多次针对股市频繁表态,向市场发出自己的独到观点和认识。例如险资举牌上市公司是“妖精、害人精,野蛮人”,更是一时语惊四座。刘士余曾经说过,天使和魔鬼就一念之差。如今回过头来再看,显得意味深长。而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证券市场亟需创新监管模式的必要性。

  


  桂浩明:科创板已行走在价值回归路上
  尽管科创板刚开始交易时的火爆场景似乎犹在眼前,但现在科创板的行情则与3个半月前有了很大的差异。在7月22日25只股票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高价登场,随后又动辄每天成交上百亿元,市值也极度膨胀。而今虽然股票数量要多了些,但每天的成交金额则明显减少,通常只有60亿元左右,总市值也回落到了6000亿元以下。更受人关注的是,科创板股票总体上是呈现价格不断下移的状况,并且已经有少数股票的市价较上市时曾经达到的最高价下跌过半的例子。很明显,这几个月来,科创板是在不断地降温;更准确地说,是对科创板的炒作在降温。换言之,现在的科创板已经运行在价值回归的道路上。

  作为资本市场增量改革的产物,科创板被赋予重大的历史使命,而因为很多制度都是全新的,所以也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这种情况下,登上科创板的股票很难不被炒作。流通市值相对较小、有着独特的概念与题材,加上交易方式也不同于其它板块,所有这些特点自然会受到市场游资以及众多短线资金的关注。这些资金的强势介入,必然会把科创板股票的价格推高,以至于不少股票一上市就暴涨,有的市盈率被炒到几千倍。这种状况合理吗?以存在就是合理的逻辑来说,结合当时市场的实际情况,这种局面的出现也并非不可理解;而且,即便是炒作,只要其交易行为并没有违反有关制度与规定,按照买者自负的原则,也不应该被禁止。但问题是,当相关股票的价格已经透支了未来几年,甚至是更长时间的发展成果时,这种炒作行情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某种类似击鼓传花的游戏,巨大的股价泡沫随时都有可能破灭。

  客观来说,由于有关部门加强了监管与引导,同时也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些措施,科创板虽然一度行情非常火爆,但维系的时间并不算太长,基本上在正式开始交易的两周以后,就形成了交易重心逐渐下移的局面。不可否认,这其中监管部门对违规者的及时处置,对有关公司相对充分的风险提示,以及借助转融通等途径进行的大规模融券做空交易等,都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科创板炒作行情的过度升温,使得多数科创板股票的走势不至于过于极端,而比较快地就进入了温和调整的状态。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实际上也可以认为是科创板的成功。因为股票总免不了被炒作,但让这个过程尽可能短一些,其运行的强度尽可能弱一些,则是对市场监管部门的智慧与能力的一种考验。而从科创板基本上属于平稳起步,几个月来的运行也没有出现暴涨暴跌这一点来说,其中的确有很多成功之处,是值得好好总结,借以为鉴的。

  就总体趋势而言,目前科创板调整的基调依旧,作为一个全新的板块,其科学估值体系的建立以及方式、方法的运用,还需要时间。虽然人们可以确定它是运行在价值回归的道路上,但这条路什么时候能够基本走完,则还是需要观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投资者对科创板何时真正进入到合理估值区域这一点,还是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市场上有人喜欢用当年创业板的例子来预测科创板,应该说十多年前的创业板走势也确实能够说明不少问题,但毕竟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人们还是需要根据科创板的特点以及市场的实际情况来摸索科创板的运行规律,发现其可靠的安全投资边际与合理的操作切入点。依照科创板目前的运行态势,在年内,部分科创板股票大致企稳并展开相应的反弹行情还是非常有可能的。作为投资者,从现在起就可以考虑以中长线的视角,对科创板股票进行全面而有穿透力的审视,以便为日后的理性投资打下基础。

  


  应健中:提前布局年报行情不妨从三方面入手
  光阴荏苒,转眼又进入四季度。国庆长假之后,只有两个半月就要结束今年的行情,三季报一披露,接下来就等着年报亮相。做年报行情需要打提前量,而四季度是最佳的提前埋伏期。笔者认为,要提前布局年报行情,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从三季报中基本可以判断上市公司全年的业绩,这是其一。三季报是简约报表,但三季报披露的业绩基本上可以定局全年的业绩,看看同比业绩变化多少。按现在的规则,上市公司的业绩如有较大变动的,都要提前公告。所以,从公司的业绩走向来提前布局自己的投资组合,在四季度中就可以做这个判断。这种判断应该说难度不大。如果一家公司没有提前公告业绩,那就说明业绩同比差不多,好不到哪儿去也差不到哪儿去。

  其二,从三季报判断主力动向。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的变化是判断主力动向的重要指标。三季报有个特点,公布时点与报表截止时间最短。三季报截止时点为9月底,接下来又是国庆长假,所以间隔时间短;不像年报,截止时间12月底,如果4月份公布报表,可能主力的筹码早就出掉了。所以,三季报是判断主力动向的最佳时间,与主力共舞才能捕捉到一些机会。

  其三,从三季报中预判年度分配方案。当下A股还是沿袭着这样的惯例:新股高溢价发行增厚公司的净资产和资本公积金,上市后炒高股价,再推出公积金转增股本,高价变成低价,然后继续炒高股价。按现行规则,每年中报和年报是上市公司向股东分配的季节,但年报的分配比重最大。现在有一个误区,就是将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当作分配,其实非也。上市公司给股东的利润分配,主要是指现金红利或红股,这种分配大多像蜻蜓点水一样,意思一下就完了,很多股东基本上对其忽略不计。现在主要玩的是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这实际上是一种股权游戏而非分配。上市公司的资本公积金主要来自于高溢价发行,股票20元发行,以1元计入股本,19元计入资本公积金,一下子将公司资产撑大了,实际上这样的资产主要是从市场上“刮”来的,接下来再分阶段地转增股本,将自己继续做大。这样的游戏基本上都发生在年报公布期。因此,投资者若要博弈年报分配方案行情的话,可重点关注上市三年内的次新股中资本公积金含量高的公司。

  最后,从行情走势中看公司和主力动向。股票有没有行情,实际上都表现在其走势上的。那些次新股,有股本扩张潜力的公司在年报中有没有大动作,其走势是可以反映出来的。现在的上市公司背后都有各路主力,他们才是捷足先登者。一般来说,要围绕年报做一次大的行情,主力吸货的时间也在四季度,具体而言就是:在年报出台前低吸,年报出台时拉高,等各种股本扩张或分配方案出台时出货,或者接下来再做一波除权、填权行情,时间长度大概半年左右,而后结束行情,这几乎就是年报行情的炒作规律。所以,看走势选股,跟着主力做一把行情,在四季度是比较适宜的。

  


  曹中铭:资金占用死灰复燃需及时采取措施整治
  10月7日晚,金贵银业发布公告称,因存在被控股股东非经营性占用资金,且未在规定时间内偿还所占用资金,公司股票触及其他风险警示情形,从10月9日开市起,公司股票交易将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股票简称由“金贵银业”变更为“ST金贵”。

  8月31日,金贵银业2019年半年报披露了控股股东非经营性占用公司资金情况。截至2019年6月30日,控股股东累计非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10.14亿元,期间日最高占用额14.42亿元。据此,深交所向金贵银业下发了关注函,要求上市公司以列表形式详细列示控股股东占用资金的具体情况,包括但不限于占用时间、占用原因、日最高占用额等。金贵银业的回复显示,自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控股股东分别通过郴州市富智汇贸易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供应商,合计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共计10.14亿元,占用原因均为个人资金周转。

  从金贵银业股票走势上看,目前正处于下跌阶段。戴上“ST”帽子后,股价出现连续下跌。10月9日,金贵银业开盘“一”字跌停,截至收盘,跌停价上仍然有超过1.2亿股的封单。这也将意味着,投资者因金贵银业被实施风险警示,投资损失将进一步放大。而这一切的产生,则与控股股东占用上市公司巨额资金密切相关。而且,去年以来金贵银业股价表现不佳,也与上市公司资金被占用不无关系。

  与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类似,大股东或关联方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也是A股市场的一颗“毒瘤”。A股常常上演上市公司被掏空的闹剧,除了通过关联交易输送利益,通过巨额对外投资、预付款等转移资金,违规让上市公司为大股东借款提供担保,使上市公司背上巨额债务外,直接占用上市公司巨额资金亦是其中的手段之一。像*ST华泽就是因为大股东占用巨额资金导致退市的。因此,占用巨额资金对上市公司所造成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有时甚至是致命的。

  根据沪深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的规定,上市公司向控股股东或者其关联人提供资金或者违反规定程序对外提供担保且情形严重的,沪深交易所有权对其股票交易实行其他风险警示。但仅仅只是风险警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市公司资金占用问题,也不能解决股价下跌,并导致投资者利益受损的问题。实际上,上市公司资金被大股东及关联方占用曾经是市场老大难问题,为此,证监会曾发布《关于规范上市公司与关联方资金往来及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若干问题的通知》以进行整治。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近些年来,大股东及关联方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现象又死灰复燃,并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个人以为,对于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现象,既需要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更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应对,仅仅依靠对上市公司实施风险警示,是不可能取得效果的。基于此,一方面,对资金被大股东占用的上市公司,在进行风险警示的同时,可认定大股东提名的“董监高”为上市公司高管的不当人选。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相关“董监高”往往睁只眼闭只眼,任由上市公司利益被侵害,这种情形不应再发生。另一方面,对于出现巨额资金被大股东占用的上市公司高管,监管部门应加大处罚力度。上市公司资金被占用,相关高管难辞其咎。高管的不作为,往往成为背后的帮凶。因此,强化对上市公司高管的监管是不可或缺的。其三,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将严重损害上市公司与全体股东的利益,因此,对于相关高管,建议以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提起诉讼。目前上市公司及相关人员出现违规违法等行为,刑法缺位的现象异常严重,这也是违规成本低的另一种体现。当资金占用与承担刑事责任挂钩的时候,相信慑于刑法的威严,也不会有多少“董监高”愿意以身试法。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