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宛男:上市即变脸 该打谁 水皮:贪心不足蛇吞象_股市名家_中华财富网
  您的位置:文章正文

贺宛男:上市即变脸 该打谁 水皮:贪心不足蛇吞象

加入日期:2017-4-29 8:19:30

  导读:
  贺宛男:上市即变脸 板子该打谁
  桂浩明:春季行情何以夭折
  冯远春:新股发行的制度缺陷
  李志林:尽快使中国股市成为经济晴雨表--激活A股的8个建议
  黄湘源:金融安全 长治久安的底线
  郭施亮:股息率与退市率需同步提升
  应健中: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申购
  曹中铭:扎紧制度篱笆才能防范监守自盗
  水皮杂谈 贪心不足蛇吞象

  贺宛男:上市即变脸 板子该打谁?
  随着新股发行越来越快,一上市便亏损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据笔者不完全统计,2016年至今上市的新股和次新股中,至少已有30家公司今年一季报亏损;如果算上业绩下降的,估计比例在15-20%左右。如此高的业绩首亏和首减比例,为历年所没有。

  以创业板为例,一季报亏损的次新股就有:科大国创(-751万)、辰安科技(-1324万)、博思软件(-590万)、深冷股份(-484万)、先进数通(-487万)、新晨科技(-294万)、古鳌科技(-1544万)、丝路视觉(-2334万)、理工光科(-495万)、数字认证(-196万)、天铁股份(-416万)、万里马(-237万)、华凯创意(-3万)、思齐特(-5730万)、汇纳科技(-263万)、尚品宅配(-4657万)等16家。

  今年3月刚刚上市的尚品宅配,因去年年报每股收益达3.15元,发行价高达54.35元,是除亿联网络外发行价最高的。尽管年报业绩极为靓丽,但公司还是一毛不拔,任由13亿多募股资金躺着理财,既不分红又不送股,果然迎来“开门黑”,一季报每股亏损0.57元。据说亏损是季节性因素,笔者不明白的是,作为“个性化定制家具”的企业,“季节性因素”从何而来?

  还有一家叫丝路视觉的公司,去年11月上市,拿出的第一份财报即2016年报盈利就由3130万减至2707万,今年一季报干脆亏损2330万。据介绍,公司从事电脑动画、图像设计等多媒体业务,“视觉”也就罢了,似乎与“丝绸之路”无关,为什么要拉“丝路”作大旗?

  再有一家叫万集科技的公司,主营智能交通。去年全年盈利6934万元,今年一季报居然只有区区45万元,与去年同期盈利2264万元相比业绩骤减98%。公司解释说,去年盈利高是因为有较多的“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收入不能作为经常利润,负责审核的发审委委员(都是专家啊)难道审不出来吗?

  一上市即告亏,美新娘顿时变丑媳妇,主板、中小板都普遍存在。如沪市主板的能科股份,去年10月上市,年报盈利4200多万(每股0.47元),还算过得去,到了一季报亏损910万(每股-0.08元),其股价已经从近90元连续几个跌停到40多元。还有中小板的东方中科贝肯能源、主板的网达软件等等,都是极为出色的“变脸演员”。买进这些股票的,恐怕现在哭都哭不出来!

  一上市就告亏,板子该打谁?当然发行公司有责任,保荐人、律师、审计师等中介机构都有责任向投资者解释清楚。但在笔者看来,新股发行太快不能不说是原因之一,甚至是主要原因。

  想想吧,我们的发审委总共才几十个委员。据媒体报道,2016年主板共召开199次发审会,25名主板发审委员中共有21名出席过发审会,合计审核主板和中小板首发企业171家。审核家数最多的4名委员全年审核首发企业分别为73家、69家、69家和69家。一年审核70家,一周就有1.3家!还没算上节假日。要知道一家企业的招股说明书就有10万来字,他们看得过来、审得过来、能为投资人把得住关吗?何况不少还是兼职委员,还有很多本职工作要做。

  主板如此,创业板更甚。2016年创业板共召开84次发审会,审核创业板首发企业93家,审核家数最多的4名委员,全年分别审核55家、53家、48家和48家。35名创业板发审委员中的19名兼职委员,有17名全年均未参与任何一次发审会。这些兼职委员大多来自科技部门,他们中“均未参与任何一次发审会”,难怪乎公司名称中只要挂上“科技”、“数字”、“创意”,甚至根本不着边的“丝路”,就被视为高科技企业,轻松过关!

  刘主席上任后IPO排队企业已由最多时近900家减少到目前500多家;他还表示,要两年内解决堰塞湖问题。按现在一年500家的速度,似乎有可能做到。那么质量呢?怎么做到不鱼目混珠?又怎么做到“不让差公司在市场上吸血”?

  是该冷静下来,好好反思一下新股大跃进的经验教训了。(金融投资报)



  桂浩明:春季行情何以夭折
  随着本周股指盘中破位3100点,大盘的交易重心退回到年初的位置之下,这样不管从什么角度来说,今年的春季行情已经结束了。

  在四月初的时候,伴随着雄安板块的横空出世,股指强势上行,摆出了一种意欲挑战3300点,并且再创年内新高的架势。当时人们普遍的看法是,今年的春季行情正进入高潮。可谁知,股指在3300点门前掉头后,很快就演绎了持续下行的一幕。不但是大盘跌到了本轮行情启动时的点位,大量的个股更是一泻千里,价格甚至比去年一月份股指“两天四熔断”时还要低。股指的突然逆转,不仅让人们所期盼的春季行情夭折,而且也严重挫伤了广大投资者的积极性,人们都不由得反思: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今年的股市还有机会吗?

  其实,虽然行情的下跌是从四月中旬开始的,但之前已有不少迹象显示大盘已经有问题了。具体来说,还是在三月份的时候,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股价就大幅下跌。这种下跌的背景,一般认为是与清理银行的“委外”业务以及将表外业务纳入“MPA(宏观审慎考核)”有关。因为这样一来,相关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可能会有所下降,其利润自然会受到拖累。当然,股票下跌的原因肯定会复杂得多,但到这个时候,开始于去年年底的清理“委外”业务的行动,对股市的影响虽然有过一个阶段的滞后,但此时已经比较明显了。

  其后,又由于在“委外”赎回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债券市场价格出现下行,被认为是无风险收益率标志的10年期国债利率冲高到3.5%,于是也就使得资金面的风险蔓延到了股市。在这种背景下,大盘自然很难再保持上涨态势,下跌也就无可避免。

  问题还在于,就在这个时候,雄安板块已经实现了多个连板,风险高度积累,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各种政策措施的制约下,雄安板块快速降温,而作为市场上最为重要题材的退潮,整个行情不能不受到冲击。此刻,市场处于资金不足、题材缺乏、人气散失的被动局面,于是也就有了行情的全面下跌。沪市综合指数,曾经连续70多个交易日没有出现过单日1%以上的下跌,但这个来之不易的记录,也就在这个时候被打破了。而这又进一步对投资者的信心带来了负面影响。应该说,在多因素叠加的背景下,股市匆匆结束了春季行情,步入了下行的轨道。

  往事不可追,现在对于投资者来说,需要研究的问题是,后市是将进一步下跌,跌破3000点,还是在3100点附近企稳,重新上涨?应该说,基于目前的大环境以及基本面,大盘在已经暴跌以后,还要进一步持续下行的可能性并不大,即便跌到3100点以下,空间也是有限的。随着“委外”清理高潮的过去,相关风险也将逐渐散去。而雄安新区建设的真正展开,一些货真价实的雄安板块会脱颖而出,加上“一带一路”及国资改革等题材的活跃,市场还是能够找到相应的操作主题,行情依然有机会企稳并有所反弹。只是,在人气相对低迷之际,反弹力度有限,大盘需要在3100-3200点的狭小区间反复整理一段时间。而在经过充分整理后,也许新的市场机会也就出现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春季行情尽管夭折了,但投资者无需悲观,完全可以对夏季行情有所期待。(金融投资报 桂浩明)



  冯远春:新股发行的制度缺陷
  美股百年长牛的根本原因,是拥有全球一流的高质量上市企业,美国重上市质量不重上市数量,美股200多年才5000家上市公司,A股20多年3000多家上市公司。

  A股年换手率6倍、年波动率60%以上为全球第一,原因在于上市公司质量差,没有投资价值,投资者不敢长期投资。

  A股监管部门不注重做大做优培育大市值企业,重上市数量不重上市质量,加剧了市场炒小、炒新、炒壳、炒题材、炒概念的投机风气。很多次新股的主营业务早已是三去一降一补的对象,早已属落后产能、淘汰产能、过剩产能,上市注定就是上的壳资源,卖壳重组、寻租套利是早晚的事情,所以完全没有必要上市,把已经上市的产能行业并购整合做大做优才是当务之急。

  强国战略需要做大做优培育大市值企业。美国的国家战略正是通过大市值企业向全世界输出产品、资本、技术和文化。如亚马逊、谷歌、苹果、微软、英特尔、杜邦、波音、强生、宝洁、耐克、星巴克、时代华纳、迪士尼等。这些大市值企业从小做到大后,还能做得更大。通过三五年技术产品迭代创新期后,股价涨了还能再涨,不断刷新历史新高,累积涨幅成百上千倍,市值达到三五千亿人民币后,再往一万亿人民币以上走。而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走到三五百亿人民币就再也上不去了,能突破千亿人民币总市值的上市公司就更少了。

  A股新股上市,一年赢、二年平、三年亏、四年卖壳重组,即使上市数量到1万家,指数仍然到不了1万点。目前3000点A股的总市值60万亿(未计港股美股上市的中资股中概股总市值),2016年我国GDP为70万亿,离证券化率100%大约还有10万亿的新股发行上市空间(假设指数在3000点不动),这是一个临界点,2007年和2015年A股证券化率达到100%时股市发生了股灾。按目前新股发行速度一年发行300家股票,上市后平均市值100亿元算,年新增总市值3万亿元,3年后来将新增1000家上市公司,新增总市值10万亿元,也就是说A股发行上市到4000家时,又将有一轮新股发行引发的震荡。

  A股新股上市,即使再差的业绩,开板的最低总市值大约也在40—50亿,大股东持股50%,身价一夜之间达到20—25亿元。

  这是实实在在的财富,可以通过大小非减持、卖壳或股权抵押质押套现。未上市前大股东的身价,如果去银行贷款是按净资产打折算,股权转让也是按净资产折算,身价大约也就2—3亿元,上市后却一夜暴富10倍。

  A股的高溢价,本质是国家信用背书下制度缺陷带来的红利。民企大股东的市值身价不值几十亿几百亿元,因为A股的上市公司若到香港到美国上市,市值立马缩水10至20倍还没人买。A股给予民营企业市值太高,国企市值套现财富还在锅里,民企市值套现财富就转移海外了。如信威集团500亿元市值,大盘5000点时市值1600亿元,大小非套现的冲动比投资实业的冲动还强。所以大小非减持套现应征收资本利得税补充国库,可参照海外遗产税90%的征收比例。

  A股新股发行上市也需要去产能,三高行业、传统行业、落后产能、过剩产能、淘汰产能行业的企业在A股上市太多比重太大,建议证监会对传统行业的企业提高上市门槛到年净利润3亿元,三年5000万净利润的上市财务指标太低,包装上市的成本太低。

  美股5000家上市公司只有500家有投资价值,即标普500指数成份股交易活跃有投资价值,参照美国标普500指数俱乐部做法,在A股搞沪深300成份股俱乐部,凡进入该俱乐部的上市公司实行融资融券、实施T+0交易制度,给予定增并购绿色通道等,鼓励成份股企业做大做优,非成份股上市公司从交易制度、融资制度、收购制度上全面收紧。

  证监会对投资者风险教育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对上市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等高管人员的教育:企业家要踏踏实实做实业干实事,不要走权力寻租和升官发财之道;不要与小股东争利,靠讲故事忽悠小股东高位接盘大小非和定增,自己减持套现走人。唯有多赢才可持续发展,努力为社会提供优秀的产品和服务,让消费者和客户为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支付利润报酬,哪还需要绞尽脑汁搞业绩造假?经济学原理告诉人们,长期来看股价的涨幅等于净利润涨幅,只要有可持续增长的利润,何愁股价涨不上去?

  近一年来A股新股上市约300家公司,又造富300个十亿百亿级富翁。A股和房地产一样,成为加剧贫富悬殊和贫富分化的工具,这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金融投资报 冯远春)



  李志林:尽快使中国股市成为经济晴雨表--激活A股的8个建议
  经济在全球一枝独
  秀的中国股市,至今在金融危机高点的“半山腰”。作为以拯救股灾为使命的刘士余主席,应把精力放在如何让中国股市体现出经济晴雨表、为实体经济服务上,放在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上。

  建议一:大力提倡市场化重组。购并重组是全世界股市的主旋律,中央和国务院一再要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今年是国资改革的落地年、见效年,国资改革要取得实质性进展;调结构,转方式,加快实现转型升级。但是,现监管层却反对跨界购并,从严资产重组。请问,不跨界购并,不重组,企业怎么能转型升级?国资改革岂不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建议证监会大力支持上市公司购并重组,市场化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做优做强。变事先审核,为事中监管和事后监管。对虚假重组,毫不留情处罚。目前市场轮番炒概念,就是因为混改、国资改革、资产重组受到了证监会的遏制。

  建议二:三爱富停牌快一年,应尽早复牌。去年5月6日,央企中国文发集团重组上海国企三爱富,明明上海国资委和国务院国资委都经批准了,三方共赢,国资大幅增值,投资者也满意,去年11月3日,还开过新闻发布会。但从去年5月6日,至今停牌快一年了,交易所还不准复牌。上海电气也停牌了8个月,致使上海国资改革停顿了8个多月,市场意见很大。

  建议三:两个涨停就算异常波动的规定,应该废除。这在全世界股市都没有。如本周一,法国股市暴涨4.33%,有一只个股涨了4.2倍,也没有算异常波动,更没有停牌核查。中国股市既然有了涨跌停板制度,已经采取了控制风险的制度,监管层就不应再对个股有几个涨停板加以干预。只要规定所有的媒体和个人,都不得公开推荐个股,避免合众联手炒作就行。证监会对股价涨跌不做评判。证监会和交易所的任务是查其中有无违规操纵和内幕交易。

  建议四:对上市公司高送转,不宜随意限制数量,只需作制度规定。

  比如,上市一年内,不得高送转;高送转的比例应与业绩增长的幅度相匹配;亏损股和业绩大幅下滑者,不得高送转;高送转必须同时预告,半年内有无股权变动事项。

  建议五:中小板功能与主板和创业板重叠,建议取消。其股票可分拆到深市主板和创业板。

  建议六:对市场最为关切的大小非减持,建议证监会广泛听取市场意见,尽快拟定出台新规。

  建议七:必须放弃新股发行大跃进。每周发行并上市10只新股,在全世界没有。一级市场要繁荣,二级市场同样需要繁荣。今年4个月,新股发了180只,但除了上证指数略涨一二十点,深成指、中小板、创业板都跌到去年年底指数之下,大批股票跌50%-—70%,二级市场投资者亏损累累者不在少数。这时,就不能再强调新股扩容常态化了,而应随市场状况和承受力,相机放慢节奏,减少数量。历史上,也有因扩容过度而引起股灾的先例。因为,证监会只强调,用2-3年解决一级市场堰塞湖,却在二级市场又造了一个更大的堰塞湖。即1年和3年后,75%的大小非开始流向市场。

  建议八:尽快使中国股市成为经济晴雨表。当今,全球股市不仅早已创出金融危机前的新高,而且屡创历史新高。唯独经济在全球一枝独秀的中国股市,至今在金融危机高点的“半山腰”,绝大多数投资者的财富,仍被股灾所腰斩。作为以拯救股灾为使命的刘士余主席,不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发行股和不断向市场喊话上,而应放在如何让中国股市体现出经济晴雨表、为实体经济服务上,放在真正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利益上。(金融投资报 李志林)



  黄湘源:金融安全 长治久安的底线
  只有从根本着手去
  解决问题,才有能迎来持久而充满希望的生机勃勃的“活”。结合《证券法》的修改,对股票发行注册制、强制分红、规范并购重组等作出明确规定,才是保障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

  中央高层定调金融安全,核心就在“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这十二个字。也就是说,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并不是单纯的消极防御策略,而是攻守兼备的积极战略方针。这是维护我国金融和经济长治久安的底线。

  毫无疑问,防范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确保金融安全已然成为了当前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无论是央行,还是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都不仅在各自的分管领域加大了监管的力度,而且还针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业金融业态加强了监管方面的协调配合。这在过去是很少见的。监管行动的升级,反映了当前准确判断风险隐患保障金融安全已经上升为治国理政稳定经济的大事。如果对当前金融领域随处可见的种种不合规、不合法的现象继续熟视无睹,对实体经济所面临的压力不可避免地向金融体系传导的金融风险的积聚缺乏清醒的认识和适当的估量,对一些国家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整所形成的风险外溢效应,缺乏应有的警惕和防范,我国的金融安全就不免将面对内外夹击的巨大风险。在某种意义上,加强金融监管,与其说是在掀起一波监管风暴,不如说是在跟风险赛跑。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相当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一些金融部门,偏离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这个底线,片面地将迎合一些市场需求全盘引进国外经验视为改革开放,这不免也就导致了金融乱象的层出不穷,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大案要案甚至不同程度地时有发生。例如,项俊波任职保监会主席以来5年半时间,已经发放的牌照却已经超过50张,等候筹建的保险公司数量竟然还有200多家,给一些金融大鳄隐身保险业大开了方便之门。他们不仅借险企为融资平台,还频频不断地通过内幕交易、关联方认购、跨界举牌,将证券市场搅得六神不安,也给保险业自身乃至相关银行和实体企业带来了极大的风险。这充分说明,没有“金融稳经济稳”也就谈不上“金融活经济活”。而要“金融活经济活”,首先离不开“金融稳经济稳”。就此而言,各个金融部门当前抓好各自领域的一切有可能影响“金融稳”之风险问题的核查清算,在准确分类、摸清风险底数的基础上,积极处置存量风险,严控新增风险,不仅是金融业自身风险防范的需要,也是防范发生在某些行业某个部门或某种区域性的具体风险外溢到其他金融部门的需要,是确保整个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持久安全平稳发展的需要。

  中央高层指出,维护金融安全,要坚持底线思维,坚持问题导向。在这方面,央行行长周小川此前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一段讲话不妨视为一个典范的具体解释。他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本身会是波浪型前进的,如果观察到投机成为外汇市场中的主要矛盾,就重点应对投机,等市场逐渐回到相对稳定状态,人民币国际化还会继续前进。”也就是说,在金融安全方面,有什么问题就得去解决什么问题,但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意味着为稳而稳,归根结底,“稳金融稳经济”还是为了“活金融活经济”。

  “问题导向”式的金融监管,需要敢于开炮的刘士余,也要有“不出成效绝不罢手”的郭树清。对诸如股市的高送转配合减持、财务造假、“忽悠”式重组、恶炒次新股,银行的“三违反”、“三套利”、影子银行,保险的违规资金运用、股东虚假注资、公司治理失效、信息披露不实等问题,如果不敢于严厉监管,岂不也就意味着容忍这些泡沫吹大之后的可能更为可怕的泡沫爆裂风险?不过,单靠刮一阵或几阵监管风暴则显然还是不够的,远远不够的。只有从根本着手去解决问题,才有可能在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的同时,求得金融和经济长治久安的“稳”,也迎来持久而充满希望的生机勃勃的“活”。至少就股市而言,结合《证券法》的修改,对股票发行注册制、强制分红、规范并购重组等作出明确规定,才是保障我们的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金融投资报 黄湘源)



  郭施亮:股息率与退市率需同步提升
  一方面,IPO发行节
  奏持续提升;另一方面,市场退市率却极低。市场长期处于“只进不出”状态,还不足以支撑起股市中长期健康运行的格局,而大幅提升A股退市率,同时提升A股股息率,却显得非常重要。

  鼓励现金分红,刺激上市公司股息率水平,这是提振A股中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随着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主动性增强,A股市场的平均股息率也获得了或多或少地提升,对投资者的回报预期也有所增强。

  实际上,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能够接连采取现金分红的举措,往往体现出上市公司的底气。一般而言,多年采取现金分红,且平均股息率保持持续稳健状态的上市公司,其财务状况以及现金流情况,基本上保持健康良好态势,也让中长期的投资者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由此可见,鼓励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固然重要,但鼓励上市公司连续现金分红更为关键,这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提振上市公司质量,对上市公司平均股息率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时至今日,A股上市公司数量已经超过3000家,而从近年的IPO发行节奏来分析,按照一周一批次的IPO发行速度,上市公司数量接近4000家,将会很快实现。多年来,A股市场总市值规模获得了倍数式增长,而目前A股总市值规模已位列全球资本市场前列。但从实际情况看,虽然多年来A股市场运行重心有所上移,但股市持续扩容,融资力度持续加大,却成为市场总市值规模大幅飙升的重要助推力,而股市投资与融资功能的失衡发展,却大大降低了整体投资回报率。

  非常有趣的现象是,一方面我们看到了IPO发行节奏的持续提升,上市公司数量迅猛增长;另一方面,市场退市率却极低,有时候两三年过去了,也未见一家真正退市的公司。由此可见,对于持续膨胀的股市容量,市场长期处于“只进不出”的状态,还是不足以支撑起股市中长期健康运行的格局,而大幅提升A股退市率,同时提升A股股息率,却显得非常重要,甚至会是救活A股的良药。

  提升上市公司整体股息率水平,鼓励上市公司连续现金分红,利于提升上市公司的股息率,同时有利于提升投资者的投资回报预期,增强股市投资功能。至于提升A股市场的退市率,则有利于提升A股市场的优胜劣汰功能,打破长期存在的股市“不死鸟”现象,同时也为未来可能推进的注册制铺路,创造有利条件。

  事实上,近年来,市场也在提升股息率及退市率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在提升股息率方面,此前中国神华的表率效应,刺激了不少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热情,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上市公司的股息率水平。与此同时,在严监管压力下,对于部分多年来不分红的“铁公鸡”也敲响了警钟。提升退市率方面,从退市博元,到欣泰电气等,这些强制退市案例,也提升了A股市场的违法违规成本,为后续上市公司强制退市打开了出路。

  不过,对于而今的逾3000家上市公司,A股市场退市率依旧很低,仍不足以达到优胜劣汰的效果。由此可见,在面对上市公司退市艰难的大环境,不仅要简化退市程序,完善法律法规,而且更需要改变部分地方过度保护,过度补贴的现象,让该退市的上市公司尽快退市,从本质上提升A股市场的退市率,进而实现股市的优胜劣汰功能。

  不过,在提升退市率的同时,投资者的切身利益更需要摆放在首要位置。在处理强制退市的过程中,更需要提升投资者的索赔效率,缩短投资者获得索赔的时间。至于投资者,也更需要强化自身的维权意识,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或许,面对当下持续扩容的股票市场,只有退市率以及股息率的同步提升,才能够从本质提升股市的投资活力。(金融投资报 郭施亮)



  应健中: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申购
  当下的新股申购凭的是股票市值,尽管看起来跟钱没有关系,实际上靠的还是钱,申购新股的市值不都是用钱买的么?原来直接用钱申购,简单明了,现在多一道手续,用钱买成股票,然后用股票再来申购新股,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有点莫名其妙。

  中小投资者吧,统统去网上申购,万分之二的中签率如同下注彩票,各券商为了做好服务,开发出各自的手机“一键申购”软件,简单到申购的是啥股票?啥代码?公司干啥的?发行价多少?统统可以忽略,一键下去,全部搞定,大家省心省力。这市场把投资者引导到如此“傻瓜投资”下注,这也是市场的创新?

  有意思的还是网下申购,网下申购原来是机构干的活,后来为了顾全个人投资者的利益,吸收一部分个人投资者参与询价,网下申购对一些个人大户开放,有趣的是,现在询价已经变得形同虚设了,而网下申购却成了一门生意。

  去年上半年是网下申购赚钱的黄金时期,当时申购的门槛是总市值1000万,出现了申购大赚钱个案之后,个人大户和民间组成的合伙纷纷介入,后来入市的门槛开始不断抬高,一直到现在的常态是,5000至6000万市值才能申购,沪深两市同时申购需要1至1.2亿元股票市值,那些以新股套利作为盈利模式的大户们不断地被“赶鸭子上架”,不断地增加仓位,有的刚满足申购门槛,不料股市一跌,手持股票市值缩水,又被赶出门槛,而那些靠融资市值来申购的人,那就蛮惨,股市一跌,市值损失超过两个月新股的盈利,网下申购就变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了。

  本周有一组数据说明网下申购开始大退潮了。一是网下申购人数从1月份高峰8112人,下降至4月份的5396人,大幅减少了33.48%,比起3月份减少达到17.98%。二是网下打新的5396人中,有1081名同时参与了两市配售,以5000万/人保守计算,配置市值预计为3238.5亿元。三是新股收益率持续下行,4月份新股平均只有7.5个连续涨停板,破板涨幅为178.53%,为2016年以来第二低月份,每千股收益也从8.51万元下降至了2.45万元。

  现在网下申购套利模式面临着两头挤压,一头是新股收益率越来越低,另一头是手中持仓的股票市值不要说升值、连保值都很难。近期股市常见一天跌1%,那持有1亿市值的申购专户,市值就缩水100万元,靠万分之一、二配售比例拿到的新股,上市后盈利小于这个数,那就是个赔本的买卖,难怪网下申购出现了大退潮。

  可以这样说,做网下申购的是股市中追求稳健的投资者,其稳定的持仓也是股市稳定的基石,现在不玩这种盈利模式了,那手中持有那么高仓位市值干吗?这批筹码的退出对二级市场带来什么影响值得关注。

  当下股市还是处于一级市场热、二级市场冷的局面。按现在这样的节奏,今年新股发行数量会超过500个,由于新股数量大,新股上市后的定价逐渐下降是一种必然趋势,可以预料网下申购还可能继续退潮。(金融投资报 应健中)



  曹中铭:扎紧制度篱笆才能防范监守自盗
  在4月21日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通报了证监会严厉惩处交易所干部违法买卖股票行为。作为前深交所工作人员、证监会发审委兼职委员的冯小树,利用自己的独特身份与地位,知法犯法,大肆从市场中窃取巨额利益,其所作所为无异于“监守自盗”。不仅导致发审委的权威性、公信力严重打折,也严重损害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利益。

  根据媒体的报道,在2005年3月至2007年4月期间,冯小树共计参与了43个项目的审核。其先后以岳母、配偶之妹等人的名义入股拟上市公司,并在公司上市后抛售股票获取巨额利益,其交易金额累计达到2.51亿元,获利金额达2.48亿元。为此,证监会决定没收冯小树违法所得2.48亿元,并顶格处以2.51亿元罚款。同时,对冯小树采取终身市场禁入措施。冯小树“监守自盗”的行为,最终落得鸡飞蛋打的结局。

  其实,冯小树只不过是近几年来遭到处罚的又一证监会发审委委员。此前的2014年1月,发审委委员温京辉因涉及天丰节能财务造假被市场禁入15年;2014年9月,第十六届发审委委员邓瑞祥因涉足“老鼠仓”而遭到起诉;2015年4月,第六届创业板发审委兼职委员胡世辉因严重违纪违法被“双开”。这些案例都说明,虽然掌握着拟IPO企业的生杀大权,但证监会发审委委员却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在巨大的利益与诱惑面前,发审委委员于阴沟里翻船的并不在少数。

  此次被曝光的冯小树案则有很强的典型性。其本人是深交所的前工作人员,又兼任发审委委员,冯小树欲突击入股某一家拟上市企业,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某企业拒绝其突击入股的话,结局不难想象。而在其成功突击入股后,冯小树与拟上市企业之间形成了利益捆绑,双方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决定了冯小树会不余遗力地“帮助”相关企业上市,从而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虽然冯小树案发是由于举报,背后存在偶然性的成分,但遭到监管部门的严厉处罚却是其咎由自取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被曝光的冯小树外,包括卸任的发审委委员中,是否还隐藏着第二个、第三个甚至是更多的“冯小树”呢?

  笔者以为,要防止产生更多的“冯小树”,扎紧制度篱笆才是根本。首先,对于违规违法者严厉处罚是不可或缺的。此次监管部门开出的4.99亿元的罚没单,相对于冯小树的整个投入来讲,已经属于顶格处罚了。因此,冯小树亦为之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相对于此前频现的“隔靴搔痒式”的处罚,近两年来监管部门处罚力度明显加大,威慑效果亦慢慢体现。

  其次,应对相关上市公司进行处罚。据报道,冯小树涉及的三家上市公司分别为鱼跃医疗三川智慧以及宝莱特。无论这些成功上市的企业是否因冯小树的突击入股而步入了上市的“绿色通道”,也无论其成功挂牌是否与冯小树相关,作为拟上市企业,其允许相关人员突击入股的行为,本身值得商榷,更何况是身份独特、地位特殊的冯小树。因此,监管部门对于相关上市公司采取监管措施亦是应有之义。

  其三,进一步完善退市制度。虽然2014年监管部门对于退市制度进行了深化改革,但其弊端同样明显。就冯小树本身的案例而言,笔者的建议是,如果证监会通过对上述三家上市公司进行调查,并查实某企业的成功上市与冯小树密切相关,那么就应该责令相关上市公司立即退市。如果有了此类规定,今后即使有发审委委员欲突击入股拟上市企业,出于对今后曝光后可能被退市的忧虑与恐惧,即使是贵为发审委委员,拟上市企业也会对其说“NO”!(金融投资报 曹中铭)



  水皮杂谈 贪心不足蛇吞象
  在水皮的印象中,中央从没有以这样的规格来讨论和部署金融风险防范,从来没有,上任没有,上上任没有,上上上任更没有,历史上没有,以后有没有不清楚,但愿没有。根据底线思维,问题导向的原则,现在就必须解决问题,处置风险隐患,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

  维护金融安全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第一次直面金融业乱象,一行三会的负责人纷纷到场并且介绍了各自的监管,央行是周小川,银监会是郭树清,证监会是刘士余,保监会则是陈文辉,其中因郭刘均是一把手,陈是代班副手,保监会主席现在空缺,原主席项俊波已经被双规,联想到股灾之后证监会副主席和主席助理被查处、银监会主席助理被移交工作,监管部门的负责人都监守自盗,被他们监管的机构不出问题就成了怪事,这同样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

  只是究竟严重到什么程度,领导没有说明白,我们也没有妄加猜议,听话听音,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任务有6项,每项都值得大家入心入耳入脑。

  之二是强调统筹监管,目标是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控公司和重要金融基础设施,以及综合统计,这显然是针对混业经营、分业管理现状而言的;
  尤其重要的是,习近平还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金融危机外溢性突显,国际金融风险点也不少,一些国家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整形成的风险外溢效应,有可能对我国金融安全形成外部冲击。一些国家显然指的就是美国,充其量再捎上英国或德国,美国在加息,美联储在缩表,美元资本在回流,这些都对中国的外储和汇率构成巨大的压力,应对不慎极有可能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

  这么多的风险要排除,市场难道还不需要降降温,冷静冷静?风险都是涨出来的,上证指数围绕3000点上下波动是目前相对理想的状态,这句话,水皮从去年说到现在,现在再强调一次,3000点是A股的价值中枢,涨到3300点不用欣喜若狂,跌到2700点也不用如丧考妣,涨上去要舍得卖,跌下去要敢于买,一个600点的大箱体,足以让不同的板块轮动,足以让投资投机并存,足以产生结构性的牛股,当然踏错了点,做反了方向也有可能“被”股灾。

  国家队在股灾期间救过市,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正是为了防止系统性风险,但是有形的手不能总是干预无形的手,政府更不能替代市场的主体甚至成为对手,否则,又有哪个机构是国家队的对手?国家队神一样的存在早晚会成为历史的。最新的季报显示,证金公司在中国中车、万科这些大蓝筹上都在减持,中车减了1.23亿股,基本没盈利,万科减了3251万股,利润不少,而其他如雄安板块上的减持尚未得到季报验证,不过以研报的股数看也只有人算不如天算的国家队才能配匹,雄安成了风口上的猪,此时不减难不成等猪摔下来再减?(.华.夏.时.报)

编辑: 来源: